秋日游龍潭寺

作者:王無忝 朝代:清代

秋日游龍潭寺原文

習靜尋山寺,息心戒浪遊。

雲藏嵩岳樹,水泛孟津舟。

聽梵來龍母,鳴鐘靜石樓。

佛奴好相伴,來往入高秋。

詩詞問答

問:秋日游龍潭寺的作者是誰?答:王無忝
問:秋日游龍潭寺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秋日游龍潭寺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尤韻

參考注釋

習靜

亦作“ 習靖 ”。靖、靜古通。謂習養靜寂的心性。亦指過幽靜生活。 漢 焦贛 《易林·噬嗑之大過》:“奇適無耦,習靖獨處。” 南朝 梁 何遜 《苦熱》詩:“習靜閟衣巾,讀書煩几案。” 唐 王維 《積雨輞川莊作》詩:“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 * 回:“原來這所房子,是 繼之 祖老太爺晚年習靜之處。” 冰心 《寄小讀者》二十:“暑天宜習靜,願你們多寫作。”

山寺

山中寺院。 北周 庾信 《陪駕幸終南山和宇文內史》:“戍樓鳴夕鼓,山寺響晨鐘。” 唐 韋應物 《游靈岩寺》詩:“始入松路永,獨忻山寺幽。” 元 何中 《南居寺》詩:“峰峰看不足,山寺已鳴鐘。”

心戒

佛教語。指戒體。與“戒相”相對。 明 文璧 《<南濠詩話>序》:“餘十六七時喜為詩,余友 都君 元敬 實授之法,於時君有心戒,不事喔諷,而談評不廢。”

浪遊

漫遊

浪遊四海

嵩岳

即 嵩山 。《後漢書·馬融傳》:“右矕 三塗 ,左概 嵩岳 。面據 衡 陰,箕背 王屋 。” 明 謝榛 《送王侍御按河南》詩:“天連 嵩岳 寒雲盡,馬渡 黃河 春草生。”

孟津

古 黃河 津渡名。在今 河南省 孟津縣 東北、 孟縣 西南。相傳 周武王 在此盟會諸侯並渡 河 ,故一名 盟津 。一說本作 盟津 ,後訛作 孟津 。為歷代兵家爭戰要地。《書·禹貢》:“導 河積石 ,至於 龍門 ,南至於 華陰 ,東至 厎柱 ,又東至於 孟津 。” 漢 史岑 《出師頌》:“昔在 孟津 ,惟師 尚父 。” 南朝 梁 沉約 《法王寺碑》:“昔 周 師集於 孟津 , 漢 兵至於 垓下 。” 明 沉采 《千金記·投閫》:“南征北討,堪除 * ,把 江 淮 盡掃。義兵鹹瞻旗纛,分明是會合 孟津 來到。” 康有為 《法國革命史論》:“欲以君主立憲定國,以中流人士執政,如捧土以塞 孟津 ,無所濟矣。”

龍母

指龍王的后妃。 宋 梅堯臣 《龍女祠祈順風》詩:“龍母龍相依,風雲隨所變。”

鳴鐘

(1).敲鐘。《後漢書·禮儀志上》:“諸行出入皆鳴鐘,皆作樂。”

(2).謂食則鳴鐘。形容富豪之家的生活。 南朝 梁 劉孝標 《廣絕交論》:“出平原而聯騎,居里閈而鳴鐘。”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闢玄闈以闡化,寢鳴鐘以體國。”參見“ 鐘鳴鼎食 ”。

(1).擊鐘發聲。 南朝 齊 謝朓 《奉和竟陵王同沉右率過劉先生墓詩》:“善誘宗學原,鳴鐘霽幽抱。” 宋 范成大 《玉堂寓值》詩:“上直馬歸催下鑰,傳更人唱促鳴鐘。” 清 褚人穫 《堅瓠二集·夜半鍾》:“ 六一居士 謂 繼 此詩,句則佳矣,奈夜半非鳴鐘時。或雲 姑蘇寺 鐘,多鳴於半夜。”

(2).古代青銅製樂器。懸掛架上,叩之而鳴。 唐 李白 《夷則格上白鳩拂舞辭》:“鏗鳴鐘,考朗鼓,歌《白鳩》,引拂舞。”

石樓

(1).石牌坊。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淯水》:“水南道側有二石樓,相去六七丈,雙跱齊竦,高可丈七八,柱圓圍二丈有餘,石質青緑,光可以鑒。其上欒櫨承栱,雕簷四注,窮巧綺刻,妙絶人工。” 清 黃生 《義府》卷下:“墓上石樓,蓋即今石牌坊,又謂之牌樓。”

(2).石築的樓台。 唐 韋應物 《至西峰蘭若受田婦饋》詩:“聊登石樓憩,下觀潭中魚。” 宋 梅堯臣 《石樓》詩:“山腰古石樓,杳藹石梯上。”

好相

(1).迷信者認為主好運的一種相貌。《晉書·羊祜傳》:“﹝ 祜 ﹞遇父老謂之曰:‘孺子有好相,年未六十,必建大功於天下。’”

(2).佛教語。指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二種“相”(不同凡俗的顯著特徵)和八十種“好”(不同凡俗的細微特徵)。 明 湯顯祖 《牡丹亭·玩真》:“諸般好相能停妥。他真身在 補陀 ,咱 海南 人遇他。” 清 黃遵憲 《錫蘭島臥佛》詩:“就中白毫光,普照世大千,八十種好相,一一功德圓。”參見“ 三十二相 ”、“ 八十種好 ”。

來往

(1) 來和去

街上來往的人很多

(2) 通行

翻修路面,禁止車輛來往

(3) 聯繫、交往或接觸——用於人

他僅與那些百萬富翁們來往

(4) 左右;上下

總不過二尺來往水

高秋

秋高氣爽的時節

高秋夜方靜,神居肅且深。——南朝齊· 謝脁《謝宣城集·奉和隋王殿下》

詩詞推薦

秋日游龍潭寺原文_秋日游龍潭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