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立道的《步虛詞四首·其三》
全文:
霧幄繞霓旌,氤氳滿太清。
龍成雲蓋引,虎奉岳圖迎。
七聖猶同御,三天各異程。
試求香案吏,誰是歲星精。
參考注釋
七聖
(1).指傳說中的 黃帝 、 方明 、 昌寓 、 張若 、 謵朋 、 昆閽 、 滑稽 七人。《莊子·徐無鬼》:“ 黃帝 將見 大隗 乎 具茨 之山, 方明 為御, 昌寓 驂乘, 張若 、 謵朋 前馬, 昆閽 、 滑稽 後車,至於 襄城 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 北周 庾信 《至老子廟應詔》詩:“路有三千別,途經七聖迷。” 唐 元稹 《望雲騅馬歌》:“七聖心迷運方厄,五丁力盡路猶窄。” 清 張尚瑗 《仙霞關》詩:“迴谿互證前路失,恍惚七聖迷 崆峒 。”
(2).指 堯 、 舜 、 禹 、 湯 、 文王 、 武王 、 周公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雖歷六代而考績之法不著,關七聖而課試之文不垂。”《資治通鑑·魏明帝景初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聖: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 周公 。”
(3).指 唐 代的 肅宗 、 代宗 、 德宗 、 順宗 、 憲宗 、 穆宗 、 敬宗 七位君主。 唐 杜牧 《原十六衛》:“七聖旰食,求欲除之且不能也。”《資治通鑑·唐文宗太和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聖,謂 肅 、 代 、 德 、 順 、 憲 、 穆 、 敬 。”
(4).道家指 高聖玉帝君 等七位上仙。《雲笈七籤》卷八:“七聖者, 高聖玉帝君 、 高聖太上大道君 、 上聖紫清太素三元君 、 上聖白玉*龜臺九靈太真西王母 、 上聖中央黃老君 、 上聖榑桑太帝君 、 後聖金闕帝君 也。” 南唐 張紹 《沖佑觀》詩:“七聖斯嚴,三君如在。”
(5).佛教以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七品修行階次為七聖。乃見道後的修行階次。見《俱舍論·分別賢聖品》。 唐 王維 《過盧員外宅看飯僧共題》詩:“三賢異七聖,青眼慕青蓮。”
三天
(1).我國古代關於天體的學說,有渾天、宣夜、蓋天三家,稱為“三天”。《宋書·律曆志序》:“《天文》雖為該舉,而不言天形,致使三天之説,紛然莫辨。”詳“ 宣夜 ”。
(2).道教稱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為三天。《漢武帝內傳》:“是三天上元之官,統領十萬。”《海內十洲記·方丈洲》:“ 方丈洲 在 東海 中心……有金玉琉璃之宮,三天司命所治之處。”《雲笈七籤》卷八:“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
(3).佛教稱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三天。 唐 李白 《秋日登揚州西靈塔》詩:“萬象分空界,三天接畫梁。” 王琦 註:“三天,謂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也。” 明 何景明 《詠天寧寺塔》詩:“鏡現三天象,珠含四日光。”
(4).泛指天空。《西遊記》第十六回:“ 行者 道:‘你不曾見夜間那火,光騰萬里,亮透三天,且休説二十里,就是二百里也照見了。’”
(5).指 清 代皇子及諸王公讀書的前、中、後三殿。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世稱上齋曰三天,蓋由從前列聖每歲駐蹕 澄清園 ,諸王公即讀書園廬,其地為殿三層,皆有 世宗 皇帝御書匾額,前曰‘前垂天貺’,謂之前天;中曰‘中天景物’,謂之中天;後曰‘後天不老’,謂之後天,統謂之三天。”
王立道名句,步虛詞四首·其三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