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隱若現既配藜之無定,方悟造物孕萬有而無不含包

乾隆曠覽台作歌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曠覽台作歌》

全文:
畫家傳六法,留白為雲山斯高。
知其妙而不知所以妙,乃今得於雨後游山之偶遭。
散露砟硌,聚藏寥窲。
適茲時也,則有敞台棲峻挺之嵺𡻝。
欲曠覽乎千里,又靉靅其忽交。
若隱若現既配藜之無定,方悟造物孕萬有而無不含包
圖以吟詠揣摩者,惟應罷去默筆橐與箋韜。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若隱若現

好像隱沒,又好像出現。形容隱隱約約,不真切,不明朗

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現,運百福而長今。——唐· 李世民《大唐三藏聖教序》

配藜

分散貌。《文選·揚雄<甘泉賦>》:“樵蒸昆上,配藜四施。” 李善 註:“ 張晏 曰:‘配藜,披離也。’言燔燎之盛,故樵蒸之光同上,而披離四布也。”

之無

(1).之字與無字。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金 元好問 《贈利州侯神童》詩:“極知之無不足訝,更恐洛誦難為功。”

(2).借指簡單易識之字。 明 劉元卿 《賢奕編·應諧·乍解張皇》:“ 汝 有田舍翁,家貲殽盛,而累世不識之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醫術》:“張曰‘我僅識之無耳,烏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醫何必多識字乎?但行之耳。’”

造物

(1) 創造萬物,也指創造萬物的神力

(2) 指運氣;造化

萬有

猶萬物。《子華子·陽城胥渠問》:“太初胚胎,萬有權輿。”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總論》:“照燭三才,暉麗萬有。” 明 徐渭 《坐臥房記》:“而一室之中,可以照天下,觀萬有,通晝夜,一夢覺而無不知。” 冰心 《春水》詩:“萬有都在睡夢中呵!除卻零零的露珠誰是伴侶呢?”

無不

沒有不;全是。《禮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序:“風雨晦明,無不從順。”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序》:“凡六經 孔子 之書,無不牽合其論,而上下其詞也。” 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雖然還不很久,學術文藝卻已經很可觀,便是書籍的裝潢,玩具的工致,也無不令人心愛。”

乾隆名句,曠覽台作歌名句

詩詞推薦

若隱若現既配藜之無定,方悟造物孕萬有而無不含包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