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許景衡的《趙持志出先公文炳所藏蘆雁》
全文:
當年公子身通侯,錦衣玉食天上游。
騎龍日日朝北斗,豈識萬里江湖秋。
但聞人說蘆葦傍,枯荷翻倒風颼颼。
四天墨黑雪欲落,群雁上下聲咿呦。
坐嗟上界足官府,十年高閣空雙眸。
豈無詩句強模寫,曉夢不到寒江頭。
何人筆墨得能巧,活脫所見來神州。
高堂素壁試披拂,已覺身在蘆花洲。
嗟嗟江海人,兀兀一葉舟。
煙蓑雨笠不自好,風雪橫來翻百憂。
豈知公子曾未見,縑素髣髴千金酬。
人生萬事適意耳,過眼起滅皆浮漚。
玉函置璧誇謹密,流落道路知誰收。
公子好畫豈云爾,要使萬物供冥搜。
至今好句在人口,泰華突兀黃河流。
嗟我後來亦作詩,辭慳意鄙勞雕鎪。
願起公子已死中,論詩觀畫一洗千古愁。
參考注釋
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動
(2) 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3) 與人的關係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萬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萬事如意
適意
(1) 舒適
房子寬敞明亮,住得很適意
(2) 適合心意
他為這種適意的幻想所包圍,覺得其中的樂趣在招引他。——《堂吉訶德》
過眼
(1).經過眼前。喻迅疾短暫。 宋 蘇軾 《吉祥寺僧求閣名》詩:“過眼榮枯電與風,久長那得似花紅。” 明 馮夢龍 《灑雪堂·宋婆課女》:“嘆過眼時光去渺茫,休得貪閒放。” 清 吳偉業 《贈總憲龔公芝麓》詩:“側身天地竟何心,過眼風光有誰羨。”
(2).過目,略加看視。 宋 李清臣 《欽聖憲肅皇后哀冊文》:“諸書過眼,疑微洞析。兢兢瞿瞿,殆忘寢食。”《老殘遊記》第十七回:“那家人揭開盒蓋,請老爺們過眼。” 孫犁 《白洋淀紀事·采蒲台》:“她像很疲累了,彎著腰一張一張掀開席,叫收席的人過眼看成色。”
起滅
(1).佛教語。指因緣和合而產生與因緣離散而消滅。 宋 范成大 《請佛閣晚望雪中數十峰如爛銀晃耀暑光中》詩:“壘塊蒼然是九州,大千起滅更悠悠。” 清 黃遵憲 《游潘園感賦》詩:“彈指須臾千載後,幾人起滅好樓臺。” 錢仲聯 箋註:“《楞嚴經》:‘起滅無從。’”
(2).時隱時現;時有時無。 唐 皇甫曾 《奉陪韋中丞使君游鶴林寺》詩:“寒磬虛空里,孤雲起滅間。” 宋 道潛 《次黃子理韻》:“寒爐燃豆萁,光焰時起滅。” 明 沉謙 《二郎神》詞:“關山參差,宮闕起滅,長空煙霧。”
(3).謂玩弄手段,捏造是非。《元典章·吏部六·書吏》:“縣吏暗分鄉都,州吏分縣,府吏分州,起滅詞訟,久占衙門,敗壞官事,殘害良民。” 明 高攀龍 《三時記》:“止有凶人名 陳所藴 者,工於刀筆,以起滅為事。”《初刻拍案驚奇》卷八:“有一等做舉人秀才的,呼朋引類,把持官府,起滅詞訟,每有將良善人家,拆得煙飛星散的。”
浮漚
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滅,常比喻變化無常的世事和短暫的生命。 唐 姚合 《酬任疇協律夏中苦雨見寄》詩:“走童驚掣電,飢鳥啄浮漚。” 宋 范成大 《石湖中秋二十韻感今懷舊而作》:“水天雙對鏡,身世一浮漚。” 明 無名氏 《贈書記·認男作女》:“老爺若放浮漚,情願焚香頂禮,朝夕把恩酬。” 清 惲敬 《海會庵放生河碑銘》:“聖人愚人,善禽惡獸,如大海中浮漚,大空中飛塵。” 郭沫若 《女神·蜜桑索羅普之夜歌》:“無邊天海呀,一個水銀的浮漚。”
許景衡名句,趙持志出先公文炳所藏蘆雁名句
名句推薦
野蔬出芋慣寒酸,羹綠虀黃頓頓餐
周吟軒《蒿》聞歌自愧隅常向,讀史微嫌淚易凝
汪精衛《自上海放舟橫太平洋經美洲赴法國中感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