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王士禎的《膠東張雉畫葛洪移家圖歌》
全文:
下簾臥清晝,遠夢生羅浮。
覺來北堂上,素練橫滄洲。
依稀三萬六千丈,風吹絕壑紅泉流。
何人攜持雜負戴,全家避地來山幽。
先生身騎烏㹀牛,丹雞白犬隨行輈。
鮑家小女兩丫髻,手把芙蓉居上頭。
惠懷之際那可道,萬乘不洗金墉羞。
王家寧馨失三窟,華亭鶴唳悲清秋。
回首銅駝洛陽陌,名士對泣新亭囚。
伏波將軍不受賞,丹砂欲就來交州。
大鵬詎可伍鷦鴳,跛鱉坐笑追驊騮。
張生妙筆擅黔陬,令我逸興生丹丘。
夙昔讀書慕仙意,望而不見中心愁。
十年婚宦願粗畢,青鞋快作逍遙遊。
刀圭為我留井灶,此生未作坳堂舟。
參考注釋
攜持
亦作“攜持”。攜帶;扶持。《後漢書·陳蕃傳論》:“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民心。”《世說新語·識鑒》“ 謝公 在 東山 畜妓” 劉孝標 注引 南朝 宋明帝 《文章志》:“ 安 縱心事外,疎畧常節,每畜女妓,攜持游肆也。” 唐 陸龜蒙 《和襲美謝友人惠人參》:“品第已聞升碧簡,攜持應合重黃金。”
負戴
(1).以背負物,以頭頂物。亦謂勞作。《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宋 曾鞏 《道山亭記》:“負戴者,雖其土人,猶側足然後能進;非其土人,罕不躓也。” 清 王秀楚 《揚州十日記》:“其往來負戴者,俱焦頭爛額,斷臂折脛。”
(2). 漢 劉向 《列女傳·楚接輿妻》: 接輿 躬耕以為食, 楚王 使使者持金百鎰、車二駟往聘迎之。其妻曰:“義士非禮不動,不為貪而易操,不為賤而改行。妾事先生躬耕以為食,親織以為衣,食飽衣暖,據義而動,其樂亦自足矣。若受人重祿,乘人堅良,食人肥鮮,而將何以待之?不如去之。”於是夫負釜甑,妻戴紝器,變名易姓而遠徙,莫知所之。後因以“負戴”指夫妻一起安貧樂道,不慕富貴榮華。 清 錢謙益 《後秋興》詩之一:“負戴相擕守故林,繙經問織意蕭森。” 胡樸安 《生女慰內》詩:“來日祇應同負戴,於今何貴有鬚眉。”
全家
整個家庭;全家人。《三國演義》第八三回:“ 闞德潤 以全家保卿,孤亦素知卿才。” 魯迅 《且介亭雜文·看圖識字》:“也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狀態,是在租界上租了一層屋,裝了全家,既不闊綽,也非精窮的。”
避地
亦作“ 避墬 ”。1.謂遷地以避災禍。《漢書·敘傳上》:“ 始皇 之末, 班壹 避墬於 樓煩 ,致馬牛羊數千羣。”《漢書·敘傳上》:“﹝ 班彪 ﹞知 隗囂 終不寤,乃避墬於 河西 。” 顏師古 註:“墬,古地字。”《後漢書·東夷傳·濊》:“ 漢 初大亂, 燕 、 齊 、 趙 人往避地者數萬口。”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六:“初, 粲 與族兄 凱 避地 荊州 ,依 劉表 。” 宋 文天祥 《指南後錄·東海集序》:“自喪亂後,友人挈家避地。” 清 姚椿 《<喬處士遺集>序》:“嘗避地至吾郡,交幾社諸人。”
(2).猶言避世隱居。《後漢書·郅惲傳》:“﹝ 郅惲 ﹞後坐事左轉 芒 長,又免歸,避地教授,著書八篇。” 李賢 註:“避地,謂隱遁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山中有三精舍,高薨凌虛,垂簷帶空。俯眺平林,煙香在下,水陸寧晏,足為避地之鄉矣!” 明 徐枋 《送笻在師游越》詩:“此行非避地,乘興獨相求。”
山幽
(1).山的幽深之處。 南朝 梁 張充 《與王儉書》:“桂蘭綺靡,叢雜于山幽;松柏森陰,相繚於澗曲。” 唐 王勃 《別人》詩:“江上風煙積,山幽雲霧多。” 元 虞集 《會後將登華山》詩:“石斛金釵感素秋,洞懸鐘乳入山幽。”
(2).山境幽靜。 隋 姚察 《游明慶寺悵然懷古》詩:“地靈居五浄,山幽寂四禪。” 明 王守仁 《重遊化成寺》詩之二:“人住層崖嫌洞淺,鳥鳴春磵覺山幽。”
王士禎名句,膠東張雉畫葛洪移家圖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