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涿郡覽古·其四》
全文:
赤符一脈乃三分,羽葆樓桑自昔聞。
相傍桓侯故井在,當時際會想風雲。
參考注釋
赤符
(1).“赤伏符”的簡稱。 唐 劉希夷 《謁漢世祖廟》詩:“運開朱旗後,道合赤符先。” 宋 范仲淹 《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聖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 明 何景明 《郊觀》詩:“日月藏金櫃,龜龍秘赤符。”參見“ 赤伏符 ”。
(2). 漢 朝的符命。 漢 為火德,火色赤,故稱。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國宿國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昔者受律赤符, 韓信 當乎千里。” 倪璠 註:“《史記》: 劉季 為 沛公 ,旗幟皆赤。由所殺蛇 白帝 子,殺者 赤帝 子,故上赤。‘受律赤符’,言 信 拜大將,受 漢 符命也。”
(3).舊指驅邪的符籙,因用硃砂書寫,故稱。 明 夏完淳 《端午賦》:“今年之朱索空纏,去歲之赤符已破。”
(4).赤石脂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一·五色石脂》。
一脈
亦作“一脈”。1.河流或山脈的一支。 宋 惠洪 《同超然無塵飯柏林寺分題得栢字》:“勿輕一脈微,去漲萬頃澤。”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 太行 一脈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氣蹲。” 許地山 《換巢鸞鳳》:“ 和鸞 所住的屋子靠近山邊,屋後一脈流水,四圍都是竹林。”
(2).猶言一線,一縷。多用於連貫相承的事物。 元 張養浩 《秋日梨花》詩:“只知秋色千林老,爭信陽和一脈存。” 明 李贄 《與焦弱侯書》:“不知 孔子 教澤之遠,自然遍及三千七千,乃至萬萬世之同守斯文一脈者。” 清 萬玉卿 《瀟湘怨·撰誄》:“到今日呵,知他一脈情腸,兩下各千迴百折。”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一》:“去年 北京 戒嚴時亦嘗恢復殺頭,雖延國粹於一脈乎,而亦不可謂非天下奇事之三也。”
(3).親族、師弟、詩文等前後相承的一系。《二刻拍案驚奇》卷三:“﹝ 娃娘 ﹞亦且認是自家中表兄妹一脈,甜言軟語,更不羞澀。” 清 鄭燮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南門六家, 竹橫港 十八家, 下佃 一家,派雖遠,亦是一脈。” 清 阮元 《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後》:“是《四書》排偶之文,真乃上接 唐 、 宋 四六為一脈,為文之正統也。”
(4).中醫指一種脈象。《素問·陰陽別論》“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唐 王冰 註:“五陽謂五臟之陽氣也。五臟應時,各形一脈,一脈之內,包總五臟之陽,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陽也。”
三分
(1).謂一分為三。《左傳·襄公十一年》:“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天下三分, 益州 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清 唐孫華 《涿州懷古》詩:“三分 巴蜀 功成後,魂魄猶應戀故都。”
(2).指 三國 史話。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京瓦伎藝》:“ 霍四究 説《三分》, 尹常 賣《五代史》。”
(3).十分之三。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牛小姐盤夫》:“到如今,骨自道且説三分話,不肯全拋一片心。” 茅盾 《子夜》十七:“他們是不肯隨便放過的,況又有三分酒遮了臉。”
十份中的三份。《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七兮” 唐 孔穎達 疏:“此梅雖落,其實十分之中尚七未落,已三分落矣。”
羽葆
(1).古時葬禮儀仗的一種。以鳥羽聚於柄頭如蓋。《禮記·喪大記》:“君葬用輴,四綍二碑,御棺用羽葆。” 孔穎達 疏:“御棺用羽葆者,《雜記》云:諸侯用匠人持羽葆,以鳥羽注於柄末如蓋,而御者執之居前,以指揮為節度也。”《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追贈太傅,侍中、中書監如故,給節,加羽葆、鼓吹,增班劍為六十人。” 張銑 註:“羽葆,班劍,並葬之儀衛。”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功布》:“大夫御柩以茅,諸侯以羽葆,天子以纛,指引前後左右,皆如功布之施為也。”
(2).帝王儀仗中以鳥羽聯綴為飾的華蓋。亦泛指鹵簿或作為天子的代稱。《漢書·韓延壽傳》:“建幢棨,植羽葆。” 顏師古 註:“羽葆,聚翟尾為之,亦今纛之類也。”《晉書·石季龍載記下》:“因而遊獵,乘大輅,羽葆,華蓋,建天子旌旗。” 清 顧炎武 《贈黃職方師正》詩:“元臣舉國降,羽葆蒙塵狩。”羽葆,一本作“ 天子 ”。
樓桑
見“ 樓桑里 ”。
自昔
往昔;從前。《詩·小雅·楚茨》:“自昔何為?我蓺黍稷。” 晉 陸機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自昔哲王,先天而順。” 唐 盧照鄰 《五悲·悲今日》:“自昔相逢,把臂談玄;橫雕龍於翠尾,飛縞鳳於瓊筵。” 宋 范成大 《臘月村田樂府·爆竹行》:“歲朝爆竹傳自昔, 吳 儂正用前五日,食殘豆粥掃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
乾隆名句,涿郡覽古·其四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