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方回的《十一月二十日南至二首》
全文:
至節今年始得歸,祀先牲酒亦無幾。
兒孫長大衣裝少,婢僕頑慵廩餼微。
交恥虞翻猶不死,荊州王粲竟何依。
玉筒已想黃鐘動,只有心灰自懶飛。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兒孫
(1) 兒子和孫子
(2) 泛指後代
大衣
(1).婦人的禮服。 宋 高承 《事物紀原·衣裘帶服·大衣》:“ 商 周 之代,內外命婦服諸翟。 唐 則裙襦大袖為禮衣。 開元 中,婦見舅姑,戴步搖,插翠釵,今大衣之制,蓋起於此。” 明 陶宗儀 《輟耕錄·賢孝》:“國朝婦人禮服, 達靼 曰袍,漢人曰團衫,南人曰大衣,無貴賤皆如之。”
(2).會客穿的長衣。亦稱大衣服。《儒林外史》第五十回:“ 秦中書 聽見 鳳四老爹 來了,大衣也沒有穿,就走出來。”
(3).較長的西式外套。 楊朔 《潼關之夜》:“他身上穿的也是這件軍用的黃色棉大衣,頭上也是這頂垂著兩隻耳朵的灰色軍帽。”
(4).佛教徒以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成的法衣,稱“僧伽梨”,譯名“大衣”。見《釋氏要覽·法衣》。亦泛指袈裟。《兒女英雄傳》第五回:“那和尚盡他哀告,總不理他,怒轟轟的走進房去把外面的大衣甩了。”
婢僕
謂男女*奴僕。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後娶》:“況夫婦之義,曉夕移之,婢僕求容,助相説引,積年累月,安有孝子乎?” 唐 白居易 《續古詩》之七:“豪家多婢僕,門內頗驕奢。”《新五代史·雜傳·王殷》:“及為刺史,政事有小失,母責之, 殷 即取杖授婢僕,自笞於母前。”
廩餼
亦作“廩餼”。1.舊指由公家供給的糧食之類的生活物資。《南史·蕭正德傳》:“敕所在給汝廩餼。” 唐 李渤 《喜弟淑再至為長歌》:“雖然廩餼各不一,就中總免拘常倫。”
(2).指科舉時代由公家發給在學生員的膳食津貼。 唐 杜牧 《禮部尚書崔公行狀》:“復建立儒宮,置博士,設生徒,廩餼必具,頑惰必遷。”《元史·選舉志一》:“百官子弟之就學者,常不下二三百人,宜增其廩餼。”
(3).泛指薪給。 鄭觀應 《盛世危言·銀行下》:“另舉在股董事十人,襄贊其成,重其事權,豐其廩餼。”
(4).贈送給人糧食之類生活物資。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 李丞相 ﹞久之方省曰:‘故人也。’遂廩餼之。”
方回名句,十一月二十日南至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