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祖欽的《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全文:
成龍者升天,成蛇者攛草。
將謂隨一切性任其所適,誰知憤憤悱悱卻成煩惱。
集雲峰高日杲杲。
參考注釋
一切
所有
一切不事事。——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沈括《夢溪筆談》
常覺一切事。——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其所
一個合適的或指定的位置
各得其所
憤憤
(1).心求通而未得貌。《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何晏 集解引 漢 鄭玄 註:“ 孔子 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説之。”
(2).指煩悶不舒貌。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下》:“ 宋 孔熙先 博學文史,兼通數術,有縱橫才志。 文帝 時,為散騎侍郎,不為時知,憤憤不得志。” 明 歸有光 《與沉敬甫書》之五:“但千古哭聲,未嘗不同,何論前世有 屈原 、 賈生 耶?以發吾之憤憤而已。”
(3).氣憤不平。《後漢書·齊武王縯傳》:“自 王莽 篡 漢 ,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宋書·殷景仁傳》:“ 湛 既入,以 景仁 位遇本不踰己,一旦居前,意甚憤憤。” 明 劉基 《牡丹會詩序》:“有向隅而不獲與羣,則憤憤然見於色,形於辭。”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自甲申淪陷,以至今日,憤憤於腥羶賤種者何地蔑有?” 朱自清 《侮辱》:“可是--也說不出什麼,只喃喃了兩聲,便憤憤然走了。”
悱悱
抑鬱於心而未能表達貌。《論語·述而》“不悱不發” 何晏 集解引 漢 鄭玄 曰:“ 孔子 與人言,必待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説之。” 唐 顏真卿 《梁吳興太守柳惲西亭記》:“日月滋深,室宇將壞,而文人嘉客,不得極情於茲,憤憤悱悱者久矣。”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一書》:“惟其寡與俗人合也,於公卿之門,未嘗有姓名,亦無達者之車回顧,其疎賤抱道,而無所與論,心常憤憤悱悱,恨不得發也。”
煩惱
(1) 煩悶苦惱
自尋煩惱
(2) 煩擾
那伙鳥男女來煩惱南旺營。——《蕩寇志》
釋祖欽名句,偈頌一百二十三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