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郭印的《和時升種竹韻》
全文:
何物比君子,猗猗庭前竹。
直節虛心人不顧,高標雅態自殊俗。
千畝碧雲雖未有,數竿清風也自足。
興來尋訪不知懶,到處敲門忘檢束。
身居市廛心在野,山林痼疾今彌篤。
直舍初開露井寬,檀欒只欠森森玉。
君詩贈我何相知,攝衣起謝容正肅。
緬思竹林賢,自昔高品目。
當時昏濁亂一世,七子風流豈容黷。
眾人皆醉我獨醒,正似霜筠異群木。
不妨糟丘寄孤根,秋風相伴傾寒醁。
煩君更作長短句,為我商聲歌此曲。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直節
謂守正不阿的操守。 宋 范仲淹 《依韻和龐殿院見寄》:“直節羨君如指佞,孤根憐我異凌霄。” 宋 岳飛 《駐兵新淦題伏魔寺壁》詩:“膽氣堂堂貫鬥牛,誓將直節報君仇。” 明 無名氏 《節俠記·私仰》:“他少年磊落,直節嶙峋,又好結交豪傑,以此人都忌他。”《明史·李時勉傳》:“然以直節重望為士類所依歸者,莫如 時勉 。”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 石星 直節震 明 代,及任本兵, 日本 之役惟調停賄款。”
虛心
(1) 謙虛;不自滿、不自大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虛心以納下。——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2) 心虛,心有所愧而膽怯
不顧
(1).不回頭看。《史記·刺客列傳》:“於是 荊軻 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 林宗 異而問之:‘甑破可惜,何以不顧?’ 叔達 曰:‘甑已破,視之無益。’”
(2).不顧念;不照顧。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務在獨樂,不顧眾庶。”《楚辭·劉向<九嘆·離世>》:“不顧身之卑賤兮,惜皇輿之不興。” 王逸 註:“不敢顧念身之貧賤。”
(3).不理會。《楚辭·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寶珞,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 馬周 初入京,至 灞上 逆旅,數公子飲酒,不顧 周 , 周 市斗酒濯足,眾異之。”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 朱暮堂 不顧 湯富海 的意見,不滿地說:‘非篩不行! 蘇賬房 !’”
(4).不考慮;不顧忌。《韓非子·十過》:“耽於女樂,不顧國政,則亡之禍也。”《後漢書·列女傳·太原王霸妻》:“君少修清節,不顧榮祿。”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奇謔二·帝王淫*亂》:“人有恣其淫性而不顧五倫,真禽獸也。” 魏巍 《東方》第三部第十章:“戰士們不顧一切地在鋼架上爬行。”
高標
(1).高枝,高樹。《文選·左思<蜀都賦>》:“ 羲和 假道於峻岐,陽烏回翼乎高標。” 劉逵 註:“言山木之高也。” 呂延濟 註:“高標,高枝也。馭日至此,礙於高樹,故假道而行。”
(2).泛指高聳特立之物。 唐 李白 《蜀道難》詩:“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王琦 註:“高標,是指 蜀山 之最高而為一方之標識者言也。 呂延濟 注以為高樹之枝,恐非。” 唐 杜甫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 仇兆鰲 註:“首言塔不易登,領起全意。”
(3).高聳,矗立。 唐 韓愈 《新竹》詩:“高標陵秋嚴,貞色奪春媚。” 元 韋居安 《梅磵詩話》卷上:“ 荊公 手種松在 定林庵 前,高標挺然,上侵霄漢。” 郭沫若 《星空·春潮》:“你請學著那森森的林木高標!自由地、剛毅地、穩慎地,高標出,向那無窮的蒼昊!”
(4).比喻出類拔萃的人。 唐 盧照鄰 《還京贈別》詩:“戲鳬分斷岸,歸騎別高標。” 唐 張九齡 《謝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狀·御批》:“卿學府高標,士林貞乾。”
(5).比喻高深的造詣。 唐 韓愈 《送靈師》詩:“古氣參《彖》《繫》,高標摧《太玄》。” 宋 劉克莊 《跋趙明翁詩稿》:“因讀 明翁 絶句,有雲‘留取葡萄浮大白,肯將容易博 涼州 ’,嘆其高標卓識,為之爽然自失。”
(6).高名次;高榜。 元 李壽卿 《度柳翠》第四折:“再不説階梯一句,作怎么道千聖會中無影跡,萬人叢里奪高標。”
(7).指科舉考試得中高榜,名列前茅。 明 吳承恩 《壽賈百松障詞》:“中臺選俊,喜驥子之高標;上國掄才,諒龍光之可待。”《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這回書話表 安老爺 家報喜的一聲報導:‘公子中了,並且高標第六!’闔家歡喜非常。”
(8).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李元禮 風格秀整,高自標持。”後以“高標”指清高脫俗的風範。《舊唐書·外戚傳·武攸緒》:“王( 武攸緒 )高標峻尚,雅操孤貞。” 明 劉基 《梅花絕句》之五:“借問高標誰得似?白頭 蘇武 在 天山 。” 明 何景明 《畫鶴賦》:“假孤致於墨華,得高標於毫素。”
(9).古代雜技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玩戲·高竿》:“高標,《山堂肆考》,亦即上高竿也。”
殊俗
(1).風俗、習俗不同。《<詩>大序》:“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晏子春秋·問上十八》:“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五方殊俗,同事異號。” 胡惠生 《南遊吟》:“蠻語生鄉感,殊俗惹客愁。”
(2).指風俗不同的遠方。 漢 賈誼 《過秦論上》:“ 始皇 既沒,餘威振於殊俗。” 唐 岑參 《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時封公兼鴻臚卿》詩:“坐參殊俗語,樂雜異方聲。” 宋 陳與義 《舟行遣興》詩:“殊俗問津言語異,長年為客路歧難。”
(3).異於流俗。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今空語同知有達人而無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內不失正。”《宋書·郭啟玄傳》:“身死之日,妻子凍餒,志操殊俗,良可哀悼。”
郭印名句,和時升種竹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