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寄題獨樂寺》
全文:
欲留羲御問遷移,便是拈花不語時。
丈六金身應好在,春風過客偶相思。
禪心遠逐穿雲磬,古蹟空傳沒字碑。
煙柳絲絲新綠嫩,即看拖地有長眉。
參考注釋
心遠
(1).心情超逸;胸懷曠達。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體清心遠,邈難極兮。”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五:“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聞繫》:“不獨江天解空闊,地偏心遠似 陶潛 。”
(2).智慮深遠。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詩》:“有問心遠之義於 胡文定公 者,公舉 上蔡 語曰:‘莫為嬰兒之態,而有大人之器;莫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志;莫為終身之計,而有後世之慮。’此之謂心遠。”
(3).感情疏遠。《金*瓶*梅詞話》第三八回:“到如今當面對語,心隔千山,隔著一堵牆,咫尺不得相見,心遠路非遙。”
古蹟
古代留存下來的文化遺蹟,多指古代留傳下來的建築物
名勝古蹟
沒字碑
(1).沒有鐫刻文字的碑石。指 泰山 玉皇頂 廟前無字的巨碑。碑身高六米,寬一點二米,傳為 秦始皇 時立,後人考證為 漢武帝 所建。 宋 趙鼎臣 《游山錄》:“摩挲 始皇 巨碑久之。碑高數丈,石瑩然如玉而表里通洞無文字銘識,俗號沒字碑。”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上·泰山沒字碑》:“ 泰山 有沒字碑, 秦始皇 所建。”
(2).比喻虛有儀表而不通文墨的人。《舊五代史·唐書·崔協傳》:“如 崔協 者,少識文字,時人謂之‘沒字碑’。”《新五代史·雜傳十·安叔千》:“ 叔千 狀貌堂堂,而不通文字,所為鄙陋,人謂之‘沒字碑’。” 清 李漁 《風箏誤·賀歲》:“倘若是蓬心不稱如花貌,也教我金屋難藏沒字碑。” 吳稚暉 《我們所請願於章先生者》:“到如今,幾乎成了沒字碑,然身上不帶鳥氣,不敢誤認我為文人,這是很自負的。” 康有為 《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試官妄取,謬種展轉以相傳;學子循聲,沒字空疏而登第。”
乾隆名句,寄題獨樂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