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五邁的《贈傳神莊士儀》
全文:
書工亦無數,好手不可遇。
非是畫事難,難得畫中趣。
況寫佳士照,又不比行路。
莊生頗工此,為我掃尺素。
儼然山澤臞,詩肩瘦鳧鷺。
老色雖上顏,庾塵莫能污。
生畫甚迫真,餘子等孩孺。
得錢散酒家,無心問婚娶。
醉被風雪欺,術招鬼神妒。
長安多貴人,朱門富紈絝。
使聞生之名,當即懸金募。
我貧亦如生,正以詩窮幫。
一畫博一詩,兩手相分會。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迫真
猶逼真。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一》:“ 劉原父 亦善為古文,其作《禮記補亡》,儼然迫真也。”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四》:“此等皆俊楚,殊迫真也。”
餘子
(1).古代卿大夫嫡長子之外的兒子。《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 知徐吾 、 趙朝 、 韓固 、 魏戊 ,餘子之不失職,能守業者也。” 杜預 註:“卿之庶子為餘子。”《呂氏春秋·報更》:“ 張儀 , 魏氏 餘子也。” 高誘 註:“大夫庶子為餘子,受氏為 張 。”
(2).指百姓家庭中服役正卒以外的子弟。古代軍制,家致一人為正卒,餘皆為羨卒,稱“餘子”。《周禮·地官·小司徒》:“凡國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國有一事,當徵召會聚百姓,則小司徒召聚之。餘子謂羨也。” 孫詒讓 正義:“雲‘大故,致餘子’者,謂國被災寇,則發六鄉之餘子羨卒,以備守事及追胥也。餘羨既發,則正卒亦發可知。”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官上》:“此雲‘大故,致餘子’。餘子,即民之子弟。《孟子·滕文公篇》所謂餘夫也。故《大司徒》統謂之萬民。”《逸周書·糴匡解》:“成年,年穀足……餘子務藝。”《尚書大傳·略說》:“耰鉏已藏,祈樂已入,歲事已畢,餘子皆入學。”
(3).年幼未服役的男子。《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 壽陵 餘子之學行於 邯鄲 與?” 成玄英 疏:“弱齡未壯,謂之餘子。” 陸德明 釋文:“未應丁夫為餘子。”《漢書·食貨志》:“是月,餘子亦在於序室。” 顏師古 註:“ 蘇林 曰:‘餘子,庶子也。或曰:未任役為餘子。’未任役者是也。幼童皆當受業,豈論嫡庶乎?”
(4).猶後代。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臣將門餘子,素無藝術,猥當大任,必敗朝章。”
(5).官名。《左傳·宣公二年》:“ 晉 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 杜預 註:“皆官名。” 孔穎達 疏:“則知餘子之官,亦治餘子之政。”
(6).其餘的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柳宗元》:“工詩,語意深切,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非餘子所及也。” 明 焦竑 《焦氏筆乘·評杜詩》:“余家有 鄭善夫 《批點杜詩》,其指摘疵纇,不遺餘力,然實 子美 之知己。餘子議論雖多,直觀場之見耳。”參見“ 餘子碌碌 ”。
(7).謂劫餘之人。 葉葉 《九秋詩·秋望》:“誰成誰敗悲餘子,幾帝幾王付劫灰。”
孩孺
幼童。 南朝 梁 沉約 《齊禪林寺尼淨秀行狀》:“尼即 都亭侯 之第四女也。挺慧晤於曠劫,體妙解於當年。而性調和綽,不與凡孩孺同數,弱齡便神情峻徹。” 唐 元結 《<七不如>序》:“ 元子 常自愧不如孩孺。” 宋 葉適 《太孺人唐氏墓志銘》:“太孺人始也勞而後食爾。暨失主單特,空手鞠孩孺,心教意飭,隱然律程,日就歲成。”
五邁名句,贈傳神莊士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