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帆之閣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若帆之閣原文

高閣臨水名若帆,若帆妙義多包函。

駒影之時閱以四,如環之運參以三。

清風明月食無盡,舟行岸轉疑有兼。

而我取喻十思疏,更因切切畏民碞。

設其肆志弗顧慮,掛席過駛危或阽。

今朝西北來習習,正宜快霽因農忺。

詩詞問答

問:若帆之閣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若帆之閣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四部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四十

參考注釋

高閣

(1) 高度較大的閣樓

(2) 用以貯藏存放書、物的高架子(束之高閣)

妙義

微妙的義理。 南朝 梁簡文帝 《請幸同泰寺開講》:“被微言於王舍,集妙義於寳坊。” 南朝 陳 徐陵 《丹陽上庸路碑》:“後王降德,於眾兆民,高文象緯,妙義幾神。” 清 吳偉業 《贈蒼雪》詩:“稽首香花巖,妙義足今古。”

包函

包容含有。《漢書·董仲舒傳》:“天者羣物之祖也,故徧覆包函而無所殊。” 顏師古 註:“函,與‘含’同。” 宋 蘇軾 《辭免起居舍人第二狀》:“伏望聖慈廓天地包函之量,推父母愛憐之心。” 魯迅 《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無論什麼,在我們的‘古’里竟無不包函了。”

駒影

日影。 元 袁桷 《三月十二日花下小飲》詩:“殿廬龍光動,瑣窗駒影催。”亦指光陰。 清 倪濂 《客中除夕次結蒼韻》:“駒影難留住,驚看歲又更。”

清風明月

(1) 形容清閒無事

不妄交接,門無雜賓。有時獨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惟當明月。”——《南史·謝晦傳》

金馬玉堂三學士,清風明月兩閒人——宋· 歐陽修《會老堂致語》

(2) 也作“明月清風”

無盡

無窮盡的

無盡的水源

行岸

謂陸行。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行軍總要》:“凡遞送公文,無論行船行岸,自某日起,至某日止,可到達某處,若無風雨阻隔,至期務要趕到。”

十思

(1).謂反覆思慮。《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所取者 恪 也,今已死”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喜 《志林》:“初 權 病篤,召 恪 輔政。臨去,大司馬 呂岱 戒之曰:‘世方多難,子每事必十思。’” 前蜀 貫休 《壽春節進》詩:“儉德為全德,無思契十思。”

(2). 唐 魏徵 諫 太宗 予以慎重思考的十個方面。《舊唐書·魏徵傳》:“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恐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切切

(1) 急切;急迫

何至切切如此

(2) 哀怨、憂傷貌

心切切而內圮

(3) 深切

切切為恨

(4) 懇摯

待我心切切

(5) 務必;必須——多用於書信

切切不可忘記

(6) 用在布告、條令等尾,表示再三告誡

切切此布

(7) 形容聲音輕細而急促

以弦切切。——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嘈嘈切切錯雜彈。

民碞

謂民心不齊。《書·召誥》:“王不敢後,用顧畏於民碞。” 孔穎達 疏:“碞,即巖也,參差不齊之意,故為僭也。”一說謂民情險惡。 陳澔 集說:“碞,險也。”

肆志

快意;隨心;縱情。《莊子·繕性》:“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後漢書·馮衍傳下》:“正身直行,恬然肆志。”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南史·傅縡傳》:“ 循 頗好士,廣集墳籍, 縡 肆志尋閲,因博通羣書。” 宋 蘇轍 《歷代論三·孫仲謀》:“ 恪 ( 諸葛恪 )乘其用兵勞民之後,繼起大役,兵折於外,既歸而不能自克,將復肆志於僚友。”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五:“酒酣耳熱,臨風浩歌,亦人生肆志之一端也。”

顧慮

(1) 顧忌憂慮,因有某種擔心而不敢去說去做

他對詢問你最討厭的事情並無顧慮

(2) 不情願或不願意

處在洞裡,並且對出洞會有些顧慮

掛席

亦作“掛席”。猶掛帆。《文選·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詩:“揚帆採石華,掛席拾海月。” 李善 註:“揚帆、掛席,其義一也。” 唐 孟浩然 《晚泊潯陽望廬山》詩:“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宋 蘇軾 《歸朝歡·和蘇堅伯固》詞:“明日西風還掛席,唱我新詞淚沾臆。” 郁達夫 《己未秋應外交官試被斥倉卒東行》詩:“明朝掛席 扶桑 去,回首中原事渺茫。”

今朝

(1) 今天

(2) 現在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西北

方位名,介於西和北之間。特指中國西北部

泰山西北。—— 清· 姚鼐《登泰山記》

習習

(1).頻頻飛動貌。《楚辭·九辯》:“驂白霓之習習兮,歷群靈之豐豐。” 朱熹 集註:“習習,飛動貌。” 晉 左思 《詠史》之八:“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 唐 盧照鄰 《釋疾文·命曰》:“野有鹿兮其角兟兟,林有鳥兮其羽習習。”

(2).微風和煦貌。《詩·邶風·谷風》:“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毛 傳:“習習,和舒貌。” 唐 吳筠 《遊仙》詩之十六:“靈風生太漠,習習吹人襟。”《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趁著這春光融融,和風習習,憑在欄桿上,留連痛飲。” 冰心 《寄小讀者》七:“涼風習習,舟如冰上行。”

(3).盛多貌。 漢 蔡邕 《陳留太守胡公碑》:“祁祁我君,習習冠蓋。”《文選·左思<魏都賦>》:“習習冠蓋,莘莘蒸徒。” 張銑 註:“習習,盛也。”

(4).清雅和諧貌。 漢 傅毅 《舞賦》:“或有矜容愛儀,洋洋習習。”《文選·嵇康<琴賦>》:“洋洋習習,聲烈遐布。” 李周翰 註:“洋洋習習,清雅貌。”

(5).形容辛辣、痛癢等感覺。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藥議》:“細辛出 華山 ,極細而直,深紫色,味極辛,嚼之習習如﹝生﹞椒,其辛更甚於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武孝廉》:“ 石 覺森寒如澆氷水,喉中習習作癢。”

(6).象聲詞。 唐 陳潤 《宿北樂館》詩:“溪流潺潺雨習習,燈影山光滿窗入。” 沉從文 《邊城》十一:“草叢裡綠色蚱蜢各處飛著,翅膀搏動空氣時,習習作聲。”

詩詞推薦

若帆之閣原文_若帆之閣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