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孫宸的《送大廷尉何公任南少司寇》
全文:
新恩初拜貳秋卿,風采人爭仰舊京。
大老晨星憐近事,蒼生霖雨賴茲行。
風流六代憑高盡,王氣千秋入望明。
何但東南占執法,還從北斗見持衡。
參考注釋
風流
(1) 風采特異,業績突出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 才華出眾,自成一派,不拘泥於禮教
是真名士自風流
(3) 放蕩不羈
如此風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響的婚禮
(4) 具有色*情特點或色*情上得到滿足
風流小說
(5) 風俗教化
風流篤厚,禁罔疏闊。——《漢書·刑法志》
(6) 遺風,流風餘韻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 風度;儀表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唐· 杜甫《詠懷古蹟》
(8) 風韻,多指好儀態
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紅樓夢》
六代
(1).指 黃帝 、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晉書·樂志上》:“ 周 始二《南》,《風》兼六代。昔 黃帝 作《雲門》, 堯 作《鹹池》, 舜 作《大韶》, 禹 作《大夏》, 殷 作《大濩》, 周 作《大武》,所謂因前王之禮,設俯仰之容,和順積中,英華發外。” 南朝 梁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之一:“因六代之樂,宮判始辨。” 章炳麟 《文學說例》:“雖然,六代之樂,今盡崩阤。”
(2).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 漢 。《資治通鑑·魏明帝景初元年》:“然歷六代而考績之法不著,關七聖而課試之文不垂。” 胡三省 註:“六代, 唐 、 虞 、 夏 、 商 、 周 、 漢 。”
(3).指 夏 、 殷 、 周 、 秦 、 漢 、 魏 。 三國 魏 曹冏 有《六代論》,論 夏 、 殷 、 周 、 秦 、 漢 、 魏 興衰之由。文見《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論》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南齊書·高祖十二王傳論》:“若夫六代之興亡, 曹冏 論之當矣。”
(4).指 三國 吳 、 東晉 和 南朝 之 宋 、 齊 、 梁 、 陳 。 唐 李白 《留別金陵諸公》詩:“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 宋 賀鑄 《水調歌頭·台城游》詞:“南國本蕭灑,六代浸豪奢。” 清 顧炎武 《贈鄔處士繼思》詩:“筇穿 北固 雪,艇迷 京口 煙。六代江山好,愁來恣搜討。” 魯迅 《無題》詩之一:“六代綺羅成舊夢, 石頭城 上月如鉤。”
憑高
登臨高處。 唐 李白 《天台曉望》詩:“憑高遠登覽,直下見溟 渤 。” 前蜀 韋莊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詩:“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苦吟。” 明 劉基 《念奴嬌·紅樹》詞:“憑高凝睇, 赤城 相去不遠。”
亦作“ 憑高 ”。憑藉高處。 清 黃鷟來 《回瀾閣》詩:“河流此日望迴瀾,傑閣憑高縱大觀。” 清 黃鷟來 《文選樓懷古》詩:“不用凴高嘆陳跡,江山文藻自長存。”
王氣
舊指象徵帝王運數的祥瑞之氣。《東觀漢記·光武帝紀》:“望氣者言, 舂陵城 中有喜氣,曰:‘美哉王氣,鬱鬱蔥蔥。’” 唐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詩:“ 王濬 樓船下 益州 , 金陵 王氣黯然收。”《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髮跡》:“這術士喚做 廖生 ……忽一日夜坐,望牛斗之墟,隱隱有龍文五采,知是王氣。”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五章:“ 崇禎 眼看我們 李闖王 要得天下,所以趕快挖了 李 家祖墳,泄了 李 家祖墳上的王氣。”
千秋
(1) 千年
(2) 歲月久遠
(3) 生日。敬辭,指人的壽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氣,豈不惹人議論?——曹雪芹《紅樓夢》
入望
進入視野。 唐 劉德仁 《監試蓮花峰》詩:“ 太華 萬餘重,岧嶤只此峯。當秋倚寥泬,入望似芙蓉。” 五代 孟貫 《冬日登江樓》詩:“遠村雖入望,危檻不堪憑。” 元 陳雷 《寄劉仲原經歷》詩:“ 鴛鴦湖 水漾晴暉,鏡里遙峰入望微。” 冰心 《往事二》六:“水底看見黑雲浮動,湖岸上的秋葉,一叢叢的紅意迎人,幾座樓台在遠處,旋轉的次第入望。”
李孫宸名句,送大廷尉何公任南少司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