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佚名的《王昭君變文·其八》
全文:
明明漢使達邊隅,凜凜蕃王出帳趨。
大漢稱尊成命重,高聲讀敕吊單于。
昨鹹來表知其向,今嘆明妃奄逝殂?故使教臣來弔祭,遠道兼問有所須。
此間雖則人行義,彼處多應禮不殊。
附馬賜其千匹綵,公主仍留十斛珠。
雖然與朕山河隔,每每憐卿歲月孤。
秋末既能安葬了,春間暫請赴京都。
單于受吊復含渧,漢使聞言悉以悲。
丘山義重恩難捨,江海雖深不可齊。
一從歸漢別連北,萬里長懷霸岸西。
閒時靜坐觀羊馬,悶即徐行悅鼓鼙。
嗟呼數月連非禍,誰為今冬急解奚?乍可陣頭失卻馬,那堪向老更亡妻!靈儀好日須安歷,葬事臨時不敢稽。
莫怪帳前無埽土,直為渧多旋作泥。
參考注釋
此間
此地
此間已有傳聞
雖則
雖然
雖則有少數黨員和少數黨的同情者曾經進行了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組織地進行過。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
行義
躬行仁義。 漢 劉向 《說苑·指武》:“縱馬 華山 ,放牛 桃林 ,示不復用。天下聞者鹹謂 武王 行義於天下,豈不大哉。”《後漢書·魯恭傳》:“今邊境無事,宜當修仁行義,尚於無為,令家給人足,安業樂產。” 魯迅 《故事新編·非攻》:“老鄉,你一行義,可真幾乎把我的飯碗敲碎了。”
(1).品行,道義。《荀子·禮論》:“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者也。”《史記·酷吏列傳》:“始 湯 ( 張湯 )為小吏時,與錢通。及 湯 為大吏, 甲 ( 田甲 )所以責 湯 行義過失,亦有烈士風。” 清 袁枚 《新齊諧·陳聖濤遇狐》:“喜君行義甚高,開我之箱,分文不取,亦足敬也。”
(2).指履歷,事跡。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九:“予即愛其( 韋應物 )詩,因考次其平生行義官閥,皆有憑藉始終,可概見如此。” 清 曾國藩 《廣東嘉應州知州劉君事狀》:“謹具歷官行義,牒付史館,俾傳循吏者采覽焉。”
多應
大概,多半是。 唐 李宣古 《聽蜀道士琴歌》:“人間豈合值仙蹤,此別多應不再逢。” 宋 曾慥 《類說》卷四九:“定知我死在汝後,多應汝死在我前。” 元 劉庭信 《粉蝶兒·美色》曲:“説甚么芳卿性純,秋娘丰韻。多應他懶住蟾宮,潛下仙階,謫降凡塵。”《水滸傳》第四二回:“多應這廝走入村中樹林裡去了。” 清 李漁 《憐香伴·聞試》:“探偵人已歸,探偵人已歸。看他兩頰笑容堆,多應有機會。”
不殊
(1).沒有區別;一樣。 漢 揚雄 《解嘲》:“世異事變,人道不殊。” 唐 杜甫 《小至》詩:“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一》:“人情物理,大抵不殊。”
(2).謂身首尚未分離。指自*殺未死。《漢書·淮南王傳》:“太子自刑,不殊。” 顏師古 註:“殊,絶也,雖自刑殺,而身首不絶也。”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楊貞婦》:“ 靜安 守節不嫁,權貴爭求之,至截髮自剄,不殊。”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 劉藻 ﹞因於三月癸酉中夜,挑燈默坐,驅侍者出,自剄不殊,宛轉於牀榻間,七日乃死。”
(3).未絕。《新唐書·吳兢傳》:“皇運不殊如帶。”
佚名名句,王昭君變文·其八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