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聞山東得雨》
全文:
祈年念寰宇,豈獨廑山左。
山左實災餘,饑溺益切我。
去歲已兩熟,民情幸稍可。
必得綏屢豐,元氣乃大妥。
封章傳喜音,稠疊天恩荷。
雪足雨復沾,麥佳禾將播。
憶我前巡狩,憫彼遭坎坷。
每念鳩鵠形,為之中夜坐。
粟帑匪所惜,旬宣不教惰。
亦惟盡此心,更賴天悔禍。
三時苟無愆,二釜庶免餓。
勞徠咨勉旃,休息政猶夥。
參考注釋
三時
(1).指春、夏、秋三季農作之時。《左傳·桓公六年》:“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杜預 註:“三時,春、夏、秋。” 唐 元稹 《茅舍》詩:“我欲他郡長,三時務耕稼。”《新唐書·劉蕡傳》:“願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之務,則播植不愆矣。”
(2).夏至後半個月。 北周 庾信 《奉和夏日應令》詩:“五月炎蒸氣,三時刻漏長。” 明 周之璵 《農圃六書·占候·五月占》:“夏至後半月為三時,頭時三日,中時五日,三時七日。”
(3).早、午、晚。 唐 高適 《燕歌行》:“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各有佛堂以供香火,三時鐘磬,宛如梵宮。” 清 龔自珍 《尊隱》:“日有三時,一曰蚤時,二曰午時,三曰昏時。”
(4). 印度 分一年為熱、雨、寒三時。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 如來 聖教,歲為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
(5).佛教謂 釋迦牟尼佛 逝世後,佛法將經歷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時期。一般認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見 南朝 陳 慧思 《立誓願文》。 唐 窺基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佛滅度後,法有三時,謂正、像、末。具行教、行、證三,名為正*法;但有教、行,名為像法;有教無餘,名為末法。”
無愆
亦作“ 無諐 ”。1.沒有過失。《書·說命下》:“監於先王成憲,其永無愆。” 漢 蔡邕 《太傅胡公碑》:“﹝公﹞彌綸古訓,貫萬品,研精微,用補前臣之所闕,十年而無愆。”《後漢書·韋彪傳》:“故大鴻臚 韋彪 ,在位無愆,方欲録用,奄忽而卒。”
(2).沒有喪失。《文選·王粲<贈士孫文始>詩》:“庶茲永日,無諐厥緒。” 呂延濟 註:“諐,失;厥,其;緒,業也。”
(3).沒有超過。《宋書·顧覬之傳》:“﹝ 覬之 ﹞乃以其意命弟 願 著《定命論》,其辭曰:‘……貧豪莫差,修天無爽,有允瑣辭,無愆鄙説,統而言之,孰往非命!’”
乾隆名句,聞山東得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