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植秀軒對竹有會》
全文:
山軒名植秀,四面圍綠竹。
試問植物中,秀應讓誰獨。
竹亦有秋時,梢頭葉或黃。
不爭眾木青,節概故異常。
雨於春夏交,南多北艱致。
補助在人為,汲水課澆埭。
暇即課澆埭,園人前致辭。
權且不宜澆,緣埭抽筍時。
問其故為何,水多筍屈曲。
匪愛實害之,郭橐言可復。
若然雲棲林,地洳雨且霪。
何以行鞭時,十丈拔森森。
對曰此實異,雨乃天膏賜。
井寒河或污,其水不同致。
情知此巧言,不復斥其非。
澆竹猶小事,戒在莫予違。
參考注釋
試問
(1).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晉書·孫綽傳》:“沙門 支遁 試問 綽 :‘君何如許?’”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左》:“ 左 甚異之,試問所從來,叟但笑而不答。” 清 王夫之 《上蔡威函先生》詩:“白苹秋色里,試問採蓮津。”
(2).試著提出問題。用於質問對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對方的意見。 宋 蘇軾 《又和劉景文韻》:“試問壁間題字客,幾人不為看花來?”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試問當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輕薄之子厠於其間乎?” 許地山 《危巢墜簡》:“試問亘古以來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
(3).考問。《新唐書·文藝傳中·李邕》:“未幾辭去, 嶠 驚,試問奧篇隱帙,了辯如響, 嶠 嘆曰:‘子且名家!’”《宋史·選舉志三》:“諸正名學生有試問《景祐新書》者,諸判局闕而合差,諸秤漏官五年而轉資者,無不屬於祕書。”《元史·選舉志一》:“以《通鑑節要》用 蒙古 語言譯寫教之,俟生員習學成效,出題試問,觀其所對精通者,量授官職。”
植物
構成植物界為數眾多的任何有機體,其典型的特徵有:無自身移動性的運動能力,不具有迅速運動反應力;缺乏明顯的神經和感覺器官(雖然具有特別的刺激反應的指示感應);具有纖維素構成的細胞壁;有一個特有的營養系統,即通過葉綠體的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而無需直接吸收有機營養物質和表現出有性與無性世代交替的明顯趨向
故植物中之。——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曰植物。——蔡元培《圖畫》
乾隆名句,植秀軒對竹有會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