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劉克莊的《最高樓(乙卯生日)》
全文:
吾衰矣,百事且隨緣。
隻字不箋天。
幾曾三宿為歸計,更巴一歲是希年。
記兒時,聞祖父,說隆乾。
我不與、少年爭遇合。
你莫共、老僧爭戒臘。
靴皺面。
帨垂肩。
錦袍奪去饒之問,虎皮撤起付伊川。
剩空身,無長物,可飛仙。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老僧
(1).年老的和尚。 唐 韓愈 《與孟簡尚書書》:“ 潮州 時,有一老僧號 大顛 ,頗聰明,識道理。” 宋 陸游 《夏夜泛舟書所見》詩:“山房猶復畏炎蒸,長掩柴門媿老僧。” 清 鄭燮 《題畫蘭二十一則》之七:“昔游 天目山 ,與老僧坐密室中,聞幽蘭香,不知所出。”
(2).老和尚自稱。《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老僧與檀越又有一段因緣,願投宅上為兒,以報蓋棺之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居士,你但放心,説兇得吉。你若果有山高水低,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戒臘
亦作“ 戒蠟 ”。僧徒受戒後的年數。 宋 羅燁 《醉翁談錄·僧行因禍致福》:“僧既遭刑而歸,治療獲安,得高壽,享年九十六,戒臘七十一年,剃度小師凡五人,豈非因禍致福也?”《敕修百丈清規·節臘》:“僧不序齒而序臘,以別俗也……凡禪誦行坐,以受戒先後為次。”一說,僧徒結夏時,造一重量與本人相等的蠟人。解夏時,若體重不輕於蠟人,說明念定無妄想;反之,則精神不一。以此測定僧徒戒行,故稱。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方外玄蹤》:“戒臘本作戒蠟。西域番僧結制之日,秤其身若干觔,即以蠟為身,亦若干觔,解制之日再秤之,若身重於蠟,即為得道,蠟重於身,則學敗矣。蓋制中拘窘,鮮食寡睡,淡薄強忍,非寧定者不肥也。” 明 張萱 《疑耀·戒蠟》:“僧家言僧臘者,猶言年歲也。又言戒蠟者,臘當作蠟。余偶閲一內典,西方結夏時,以蠟為人,其輕重相同,解夏之後,以蠟人為驗,輕重不差,則為念定而無妄想,否則血氣耗散,必輕於蠟人,故謂之戒蠟,非年歲之臘也。”
劉克莊名句,最高樓(乙卯生日)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