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甘同叔的《題昌山聖姥廟》
全文:
分宜古縣環清溪,重岡復嶺如賓士。
行逢山斷水流處,閱城廟枕山之西。
我來落日在前嶺,摩挲一讀廬肇碑。
嗟唐去今亦已久,尚余文字光陸離。
雲昔秦人有天下,鏖虞六國愚黔黎。
碣山雲氣望不見,神物乃降江之嫠。
雷轟電合助光怪,蜿蜒隨地偕群兒。
赤鱣王鮪奉鼎俎,追逐甘旨憐姥慈。
姥先仙去環仙冷,安能蟠蟄從兒嬉。
劉累不出浮俗隘,況肯委質嬴與斯。
珠宮貝闕世所希,銅環十二白玉扉。
紉蘭作仙香披披,招搖手掉芙蓉旗。
哀彈清瑟和宓妃,大川擊鼓勞馮夷。
巨魚踴躍龜獸隨,蝦蟹瑣細不得追。
廟門開闔風颸颸,千年萬載龍居之。
野巫偵伺薦酒卮,簫鼓坎坎來宮祠。
五彩不辨虺與暾,聊以幻化驚群迷。
嗟我四海久望霓,無復空抱明月輝。
好施膏澤雨六合,豈止但慰袁人思。
歷階酌水致此辭,退以遺誼傳於詩。
才慳語纇論甚卑,龍兮謹勿相訶譏。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劉累
傳說中善於馴龍的人。《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 陶唐氏 既衰,其後有 劉累 ,學擾龍於 豢龍氏 ,以事 孔甲 ,能飲食之, 夏後 嘉之,賜氏曰 御龍 。” 宋 梅堯臣 《文惠師贈新筍》詩:“ 劉累 死,龍不馴。世間事,不識真。”
浮俗
(1).浮薄的習俗。 南朝 梁 蕭統 《令旨解二諦義》:“正以浮俗,故無義可辨,若有義可辨,何名浮俗。” 唐 杜甫 《贈虞十五司馬》詩:“交態知浮俗,儒流不異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劉長卿》:“ 長卿 清才冠世,頗凌浮俗。”
(2).淺薄,粗俗。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證》:“《太白集》中《少年行》,只有數句類 太白 ,其他皆淺近浮俗,決非 太白 所作。” 葉聖陶 《倪煥之》十:“當然,燈會那種粗獷浮俗的‘白相人’風是應當改革的。”
委質
亦作“ 委摯 ”。亦作“ 委贄 ”。1.放下禮物。古代卑幼往見尊長,不敢行賓主授受之禮,把禮物放在地上,然後退出。《禮記·曲禮下》:“卿羔,大夫鴈,士雉,庶人之摯匹,童子委摯而退。” 孔穎達 疏:“童子見先生或朋友,既未成人,不敢與主人相授受拜伉之儀,但奠委其摯於地而自退辟之。” 漢 班固 《白*虎通·瑞贄》引《曲禮》作“童子委贄而退”。
(2).向君主獻禮,表示獻身。《國語·晉語九》:“臣委質於 狄 之鼓,未委質於 晉 之鼓也。臣聞之:委質為臣,無有二心,委質而策死,古之法也。” 韋昭 註:“言委贄於君,書名於冊,示必死也。”一說下拜,表示恭敬承奉之意。《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質,貳乃辟也。” 杜預 註:“屈膝而君事之,則不可以貳。” 孔穎達 疏:“質,形體也……拜則屈膝而委身體於地,以明敬奉之也。”
(3).引申為臣服、歸附。 晉 陸雲 《盛德頌》:“ 越裳 委贄, 肅慎 來王。”《魏書·張袞傳》:“昔 酈生 一説, 田橫 委質; 魯連 飛書, 聊 將授首。”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七:“ 錢俶 在本國歲修職貢無闕,今又委質來朝,若利其土宇而留之殆非人主之用心,何以示信天下也。” 明 張煌言 《子房報韓論》:“觀史載 漢王 歸國, 子房 送之 南鄭 。辭歸,勸以燒絶棧道。此時雖為畫策,尚未委贄於 漢 也。”
(4).送上禮物,拜人為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路 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雙髻道人》:“乃今而後知先生為當世之仙人也,願委贄為弟子。”
(5).棄身;置身。 唐 駱賓王 《上司列太常伯啟》:“側聞 魯 澤祥麟,希委質於 宣父 。” 唐 白居易 《感鶴》詩:“委質小池內,爭食群雞前。” 宋 王安石 《招呂望之使君》詩:“委質山林如許國,寄懷魚鳥欲忘形。”
甘同叔名句,題昌山聖姥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