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洋的《以校正字學還方智善作詩贈之》
全文:
惟古於文藏妙理,自然之音見微旨,唇舌齒喉母生子,清濁重輕毛髮比。
古者八歲方毀齒,國小師承方肄此。
時及春秋循一軌,台興亦知窺閫壘。
齊人謀莒本秘詭,登樓密語不敢指。
兩唇含合不哆侈,見者能知豈徒爾。
後人學疏忽源委,傳會流俗兼下里。
庚長吳人記前史,郢永遂令齊亥豕。
少知長老*習步跬,紅綠誰能辨朱紫。
縱有是師無是士,聞者一笑或掩耳。
我年六十老書幾,仿佛聲形多取似。
目前趨過或但已,翻覆討論徒累累。
方侯大梁舊冠履,結髮儒衣長槐市,發憤編摩貪寸晷。
索摘真能窮骨髓,持以告人遭詆毀。
方侯持心直如矢,尊吾所聞寧轉徙,若不我從知已矣。
我留龜溪同梵庋,膻蕕偶幸親蘭芷。
時論古意自鞭棰,不覺此心思奮起。
乃知古學惟審是,晚乃紛紜聽華綺。
考永聲律究終始,縱不有疑心固喜。
要好誰雲不傳紙,革誤鋤疑雲糠秕。
慾障東流歸海水,識路直須行不已,靖節琴中有宮徵。
參考注釋
要好
(1) 指感情融洽;也指對人表示好感,願意親近
他倆從小就要好
(2) 努力求好,力求上進
這孩子很要好
不傳
不移動。《禮記·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蓆、枕、幾不傳。” 鄭玄 註:“傳,移也。”
不傳習。《史記·五帝紀論》:“ 孔子 所傳 宰予 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 司馬貞 索隱:“二者皆非正經,故 漢 時儒者以為非聖人之言多不傳學也。”
疑雲
比喻積壓在心裡的疑慮
糠秕
(1) 在打穀或加工過程中從種子上分離出來的皮或殼
(2) 比喻瑣碎的事或沒有價值的東西
王洋名句,以校正字學還方智善作詩贈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