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
官署名。(1)宮廷供奉機構。唐制,初於皇帝宮殿所在各設待詔之所,安置文學、經術、卜、醫、僧道、書畫、弈棋人才,陪侍皇帝游宴娛樂,統稱翰林院,並非正式官署。玄宗以文學之士為翰林待詔、翰林供奉,後又改名翰林學士,專掌內命,別建學士院以居之,翰林院遂成為專掌伎藝供奉的內廷機構。五代因之。宋置為正式官署,隸內侍省,掌圖畫、弈棋、琴院等內廷娛樂供奉,置提舉官或勾當官一員,以內侍押班、都知等宦官充任,領天文院、書藝局、醫官院、圖畫院、御書院等署。(2)唐宋有翰林學士院,遼改翰林院,為南面官署。為朝廷撰擬文誥之機構,設翰林都林牙、南面林牙、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翰林祭酒、知制誥等官。金復稱翰林學士院。元改並為翰林兼國史院,又置蒙古翰林院。明初置翰林院,掌制誥、修史、圖書等事。長官為掌院學士。其下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等官,皆稱翰林。初以進士在翰林院、承敕監等近侍者,俱稱庶吉士。永樂二年(1404)定製,於翰林院選進士中文學優等及善書者,設館教習,以備考選。優者留為編修、檢討,次者出為給事、御史。明代任官特重翰林,內閣及吏、禮二部尚書、侍郎,多由此出身。又有南京翰林院,止設學士,但不常置,或用侍讀學士,或用春坊庶子等官署掌。清順治元年(1644)沿置,次年併入內三院,十五年復置,十八年復並,康熙九年(1670)改內三院為內閣,遂再次獨立,成為定製。掌修史撰文,凡撰寫祝文、冊文、寶文、祭文、碑文,纂修實錄、聖訓、本紀、玉牒等,或直接承辦,或派員參與,南書房侍直、上書房教習、進士朝考、鄉試、會試諸事,鹹與其選。設掌院學士滿、漢各一員為長官,初為專官,後選大學士、尚書等重臣兼領;下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等職。下屬機構有庶常館、起居注館、國史館、典簿廳、待詔廳。翰林官皆出身於進士中年紀稍輕、名次較高者,為清華之選,職務雖極閒散,禮遇甚優、升遷甚速。如編修、檢討等官經京察後得以正七品外放為正四品之道府官,內遷則開坊後可按資轉至尚書、侍郎。清末省詹事府,其職事亦併入本院。
翰林院字典分解
翰林院的解釋 [the Imperial Academy] 中國古代以文學供奉宮廷的官署。長官為掌院學士,屬官有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統稱翰林
翰林的解釋 [memb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唐朝以後始設,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翰林天台陶先生。—&mdash
院國語字典 院 yuàn 圍牆裡房屋四周的空地:院子。院牆。庭院。 某些機關、學校和公共場所名稱:法院。醫院。戲院。 筆畫數:9; 部首:阝; 筆順編號:5244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