鐸鞘
鞘一作矟。亦稱鐸槊、毒槊。唐南詔寶劍總稱。有祿婆摩求、虧雲孚、鐸、鐸摩那、同鐸諸種。據樊綽《蠻書·雲南管內物產》:狀如刀戟,惟無刃,飾以金,凡所擊之處,無不穿孔。南詔蒙氏尤重之。貞元十年(794),異牟尋遣清平官等入唐,所獻諸方物中即有鐸鞘。
鐸鞘字典分解
鐸鞘的解釋 亦作“ 鐸韒 ”。 唐 代 南詔 兵器名。一種鋒利的刀。《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上》:“鐸鞘者,狀如殘刃,有孔傍達,出 麗水 ,飾以金,所擊無不洞,夷人尤寳,月
鐸的解釋 鐸 (鐸) duó 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為古代樂器。盛行於中國春秋至漢代:木鐸。鈴鐸。鐸舞。 筆畫數:10; 部首:釒; 筆順編號
鞘的解釋 鞘 qiào 裝刀、劍的套子:刀鞘。劍鞘。 鞘 shāo 拴在鞭子末端的細皮條:鞭鞘。 筆畫數:16; 部首:革; 筆順編號:12212511224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