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
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級考試。因由皇帝親自於宮殿內主持,故又稱“御試”、“廷試”、“親試”、“殿前試”。唐武則天曾策問貢士於洛城殿,其後停廢無常,未形成制度。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從下第舉人徐士廉所請,始創立殿試製度。八年,又別為升降等第,始有省試、殿試之分,省試第一名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舉人經省試中第,須再赴殿試,才算真正登科。從此,取士大權收歸皇帝。殿試開考時,選派初考、復考、詳定、編排、點檢試卷、封彌、對讀等官。在一日內試詩、賦、論題,熙寧三年(1070)改試時務策。殿試完畢,由皇帝主持唱名儀式,合格者按等第高下授本科及第、出身、同出身,釋褐授官。中榜者為“天子門生”。惟有官人不得定為狀元。遼興宗重熙五年(1036)始立御試進士之制。金代,設讀卷官十九人,初黜者亦賜第,稱為恩例。初或設二狀元,後改一名。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亦稱一、二、三甲。元代,設考試官二人,讀卷官二人,又以監察御史二人掌其事。取中者分三甲,兩榜(蒙古、色目為一榜,漢人、南人為一榜)前三人賜進士及第為一甲;余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為二、三甲。明初定於會試同年三月初一舉行,後改三月十六日。洪武、永樂間於奉天殿進行,遷都北京後改皇極殿。考試內容為時務策,或由皇帝親撰,或由翰林官代擬。以翰林及朝臣文學之優者為讀卷官,參閱試卷,擬定名次,呈皇帝裁決。皇帝親點一甲三名,然後與二、三甲並填寫黃榜張貼。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清沿明制,惟考期多在四月,且於太和殿舉行。
殿試字典分解
殿試的解釋 [final imperial examination ] 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宮廷舉行,皇帝親臨主持
殿的解釋 殿 diàn 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會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宮殿。寶殿。金鑾殿。殿堂。殿閣。殿上虎(喻敢諫之臣)。殿試。 〔殿下〕對親王或太子的敬稱。
試的解釋 試 (試) shì 按照預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試車。試圖。試航。試問。嘗試。試金石。 考,測驗:試場。試卷。試題。筆試。考試。口試。 筆畫數:8; 部首: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