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王守仁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1472—1529明餘姚(今屬浙江)人,初名雲,後改今名。字伯安,諡文成。嘗築室於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側,學者稱陽明先生。弘治進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正德元年(1506),因忤宦官劉瑾,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遷南京刑部主事。十一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嘗先後鎮壓閩、粵、湘、贛等地農民起義和廣西邊民起義,平定明宗室寧王朱宸濠之亂。封新建伯。少時即有四方之志,嘗遊歷居庸、山海諸關隘,縱觀山川形勢。及長,師事婁諒。其學凡三變:始泛濫於詞章;繼而轉向朱學,“循序格物”,終無所得,又轉而出入於佛、老之學;及貶謫貴州龍場,“忽悟格物之旨”,其學大變,遂轉向陸學。謂“惟象山陸氏,簡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傳”(《明史·王守仁傳》)。是時學者翕然從之,為明代心學所宗。其學以“心”為宗,認為“學者,學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傳習錄》中);“知心即知道、知天”(《傳習錄》上)。以“心”為宇宙本體,提出“心即理”的命題,斷言“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語錄》)。倡言“知行合一”說,謂“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察精覺處即是知”(《傳習錄》上),意在貫徹其“求理於吾心”之為學宗旨。歷官江右以後,專主“致良知”說,反對程、朱之“格物致知”說。認為“良知”即“天理”,不學而知,不慮而能,為吾心所固有,不假外求;致良知者,“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傳習錄》中),強調從內心去體察天理,以達到“存天理,去人慾”之目的。其思想實集陸九淵以來心學之大成,世稱其學為“王學”,而與陸學並稱。著作有《王文成公全書》。
王守仁
詞語分解
- 王守仁的解釋 王守仁- : 明代哲學家、教育家。人稱陽明先生,餘姚今屬浙江人。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學,用以對抗程朱學派。提出“致良知”的學說,把封建 * 道德說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提出“知行合一”說。教育方法上強調
- 仁的字典解釋 仁 é 一種道德範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仁義(a.仁愛與正義;b.通情達理,性格溫順,能為別人著想)。仁愛。仁政。仁人志士(仁愛有節操的人)。仁義禮智(儒家的 * 思想)。仁至義盡。一視同
歷史知識推薦:外算官
唐代南詔官名。由清平官或大軍將兼領,統攝六曹長,類似唐尚書省長官左右僕射。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王守仁歷史
猜你喜歡
室韋的歷史解釋
古族名。又作失韋失圍瞞天要價的歷史解釋
見瞞天討價。侯氏的歷史解釋
春秋周邑。在今河南偃左右小宮伯下大夫的歷史解釋
官名。北周置,正四命本品的歷史解釋
官制用語。唐貞觀時定棚扒弔拷的歷史解釋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門下書佐的歷史解釋
官名。漢朝置,為郡縣懦弱無能的歷史解釋
膽小怕事,又缺乏能力召方的歷史解釋
商代方國見殷墟甲骨文立石縣的歷史解釋
古縣名。明永樂五年年興和路的歷史解釋
元皇慶元年改隆興路置鑒真東渡的歷史解釋
唐代揚州人鑒真和尚,鋼屯鎮的歷史解釋
在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湖北武備學堂的歷史解釋
學校名。清光緒二十二鄭少微的歷史解釋
唐鄭州滎陽人。鄭長裕龐巨昭的歷史解釋
名或作巨曦。唐末五代伊川的歷史解釋
即伊河。伊河河谷平原青唐的歷史解釋
唐鄯城縣。後沒於吐蕃孫伯的歷史解釋
即成大心。聯袂而至的歷史解釋
清史稿魏琯傳即如阮大
相關歷史
![王守仁_王守仁介紹_歷史知識](/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