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兵部

兵部

官署名。① 魏晉南北朝於尚書省置五兵曹(七兵曹),設尚書為長官,初掌軍令、軍政等軍事樞務,後專掌兵籍、徵兵、儀仗等軍事行政,十六國後燕及後秦、西秦、北涼等則稱兵部。麴氏高昌國置為八部之一,設長史、司馬為正副長官。西魏改七兵為兵部,為尚書省十二部之一。恭帝三年 (556)仿《周禮》建六官,遂為夏官府所屬諸司之一,置中大夫為長官,小兵部下大夫、小兵部上士為佐貳,或省中大夫,則以下大夫為長官。領武環率下大夫、武侯率下大夫、司固上士、司火中士、司辰中士等屬官,掌諸兵種及全國軍務。北周因之。隋、唐、五代置為尚書省六部之一,領兵部 (兵曹) 、職方、駕部庫部四司。隋初設尚書為長官,煬帝增設侍郎一員為次官,唐侍郎增為二員。諸司各設郎中、員外郎等員。高宗龍朔二年 (662) 改名司戎,鹹亨元年復舊; 武則天光宅元年 (684) 改名夏官,中宗神龍元年 (705) 復舊; 玄宗天寶十一載 (752) 改名武部,肅宗至德二載 (757) 復舊。職掌武官銓選考核 (五品以上送中書門下,六品以下量資注定)及軍籍、地圖、疆界、邊防、車輿、廄牧、驛傳、裝備、軍械、儀仗等軍事行政之節制,具體事務由太僕寺、衛尉寺、諸衛及地方官府分別辦理。因尚書常由宰相兼任,部務實際上由侍郎主持。中唐以後,尚書省諸部職權為宰相、諸使職侵奪,宦官典掌禁軍,藩鎮自出軍令,本部權任日輕,形同虛設。北宋初,武官銓選及軍令、軍政悉歸樞密院,本部唯掌儀仗、武舉及義軍、弓箭手名籍,設判部事一人,以兩制充任,職任甚輕,尚書、侍郎皆為寄祿官。神宗元豐 (1078—1085) 改制後,武官銓選歸吏部,軍令、禁軍兵籍仍歸樞密院,本部領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設尚書、侍郎為長貳,除原有職掌外,兼掌廂軍、鄉兵、土兵、蕃兵名籍及邊境少數民族首領官封、承襲等事。南宋以衛尉寺、太僕寺併入,尚書不常置,侍郎置一、二員不等。屬吏分十案: 賞功、民兵衛、廂兵、人從看詳、帳籍告身、武舉、蕃官、開拆、知雜、檢法。諸司郎官或分或並。遼朝為南面官署。金初與尚書省左、右司通署,熙宗天眷三年 (1140) 始分治,設尚書、侍郎、郎中各一員,員外郎二員,不置諸司,領四方館、法物庫、承發司。職掌兵籍、軍器、城隍、鎮戍、屯牧、鋪驛、車輅、儀仗、地圖、邊防、遠方歸化等軍事行政事務。軍權、軍令歸都元帥府、樞密院,武官銓選歸吏部。元朝隸中書省,世祖中統元年(1260),與刑、工合為右三部,置尚書、侍郎總領之,後或分或合,至元十三年 (1276) 定製自成一部,設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各二員,後又增尚書員額。職掌地圖、疆界、郵驛、屯田、畜牧之政。武官銓選、軍令、軍事行政悉歸樞密院。不置諸司,領大都陸運提舉司、管隨諸路打捕鷹房民匠總管府、管領本投下大都等路打捕鷹房等戶都總管府、管領本位下打捕鷹房民匠等戶都總管府等機構。明太祖洪武十三年 (1380) 廢中書省後,六部直隸皇帝,分掌政務。兵部掌武衛官、土官選授考課及軍制、訓練、徵調、鎮戍、邊防、儀仗、禁衛、驛傳、廄牧、軍械、符勘、兵籍、武學等軍事行政,其堂官往往督軍出征,本部操賞罰進退將帥之柄,職權尤重。初設尚書、侍郎各一員,後分置左、右侍郎。建文 (1399—1402) 中置左、右侍中,居尚書下、侍郎上,尋罷。景泰 (1450—1456) 中增設尚書一員,協理部事,天順 (1457—1464) 初罷。隆慶四年 (1570) 添注侍郎二員,尋罷,萬曆 (1573—1620) 末復置。景泰以來,又常以尚書、侍郎兼掌京營戎政,督領京營操練。初領總部、駕部、職方三屬部,後又增設庫部,洪武二十二年改總部為司馬部,二十九年定製,改四部為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清吏司,又領司務廳、會同館、大通關。清朝所掌略同,職權則輕,僅為管理軍事行政的事務機構。始設於天聰五年(1631),以貝勒管理部務,置滿、蒙、漢承政、參政、啟心郎等官。崇德三年 (1638) 分參政為左、右,增理事官、副理事官、額哲庫等官。順治元年 (1644) 停貝勒管理部務,改承政為尚書,參政為侍郎,理事官為郎中,副理事官為員外郎,額哲庫為主事。八年復以諸王、貝勒兼理部事,尋罷。雍正元年 (1723) 以大學士領部事,置尚書滿、漢各一員,左、右侍郎滿、漢各一員。屬官有堂主事,清檔房滿二員,漢本房滿二員,漢軍一員,掌文案章奏。領司務廳、武選、車駕、職方、武庫四清吏司,及會同館、捷報處、督催所、當月處、稽封廳等機構。順治十一年,曾增設督捕侍郎、郎中、員外郎等官,分掌追緝逃亡旗人,康熙三十八年 (1699) 省並刑部。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名陸軍部。② 兵部頭司名。隋、唐、五代掌兵籍、軍戎調遣名數、武官階品祿賜告身假告、貢舉等事,在兵部諸司中最為重要。隋初置侍郎二員為長官,煬帝大業三年 (607) 改名兵曹。唐朝復舊,置郎中、員外郎各二員為長貳。高宗、武則天、玄宗時曾隨本部改名司戎、夏官、武部,尋各復舊。宋朝亦置,初無職掌,神宗元豐 (1078—1085) 改制後設郎中、員外郎各一員,協助尚書、侍郎管理部務。


官署名,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擇、任用和兵籍、軍機、軍令之政,為軍事行政的總匯,其長官為兵部尚書。曹魏時置五兵,即中兵、外兵、騎兵、都兵、別兵,設五兵尚書;晉設駕部、車部、庫部等;唐玄宗時曾一度改為武部。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政樞紐,與中書省共同執政,兵部成為虛設。明朝定製之初,以五軍都督府掌軍令,以兵部掌軍政;清朝軍權全由皇帝掌握,兵部只徒有虛名;清末改為陸軍部,後又增設海軍部。兵部雖歷代沿置,但職權範圍不盡相同。見《晉書·職官·錄尚書列曹尚書》、《新唐書·百官一·兵部》、《明史·職官一·兵部》、《清史稿·職官一·兵部》。

兵部字典分解

兵部的解釋 [Department of War in feudal China] 古時官署名,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長官為兵部尚書,有時稱為武部,清末改

兵的解釋 兵 bīng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衝突)。 與軍事或戰爭有關

部的解釋 部 bù 全體中的一份:部分(“分”讀輕聲)。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機關企業按業務範圍分設的單位:外交部。編輯部。部隊(軍隊)。 具有統

順便了解:兵科左給事中【歷史官職】

官名。明清兵科之副長官。佐都給事中掌科事。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 設左、右各一人,秩從八品。永樂中 (1403—1424) 改為從七品。清順治十八年 (1661) 設左、右滿、漢各一人。康熙四年 (1665) 裁。

兵部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