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
官學名。北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始置,設教授一人,掌講授兵書、兵法,數月後罷。神宗熙寧五年(1072)復置,設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其上設判學一人。生員以一百人為限,凡使臣未參班及門蔭、草澤人,許由兩名京朝官推薦,視看人材、試驗弓馬,合格者始許入學。學習三年,考試及格者,分等第授官。元豐(1078—1085)改制,改教授為博士。徽宗崇寧(1102—1106)中,各州皆設,仿儒學行考選升貢法。宣和二年(1120),罷州縣武學。南宋高宗紹興十六年(1146),依舊制復置。
官學名。宋仁宗為訓練防禦外患的人材,於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建武學於武成王廟。選官為教授,數月後停廢。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又重建武學於武成王廟,名義上隸國子監,實際上由兵部郎中直接領導。學生名額一百人,入學資格分使臣、門蔭子弟及庶民。設武學教授、教諭,掌教兵法和弓矢、騎射等技術: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改教授為博士。武學學生學習三年後經過考試,按等第授官。崇寧間各州設武學,置武學教諭,仿儒學立考選升貢之法,分為三舍,外捨生稱為武選士、內舍生稱為武俊士。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罷州縣武學。南渡後,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始恢復武學如舊制。慶元五年(公元1198年)各州學均設武士齋舍,選官教習。明代於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置京衛武學,設教授一人。學生分啟忠等十齋受業,每齋各有訓導二人。永樂中罷,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復設。後漸置各衛武學,設官如儒學之制。京衛武學設教授一人,從九品;訓導一人。衛武學設教授一人,訓導二人或一人。掌教京衛、各衛幼官及應襲舍人與武生,而聽命於兵部。不設武學之處,諸武生隸屬於儒學。
武學字典分解
武學的解釋 古代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 北宋 慶曆 三年正式設定,數月即廢。 熙寧 五年復置, 南宋 及 明 代因之。《水滸傳》第一百回:“次日,臨幸武學,百官先集, 蔡京
武的解釋 武 wǔ 關於軍事或技擊的,與“文”相對:武裝。武器。武警。武林。武壇。武生。武旦。武丑。武淨。武舉。 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斷。武士。武夫。 半步,泛指腳
學的解釋 學 (學) xué 效法,鑽研知識,獲得知識,讀書:學生。學徒。學習。學業。學友。學者。學閥。學制。學歷。學步邯鄲(譏諷人只知模仿,不善於學而無成就,亦作“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