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兵
我國封建時代地方之民兵。其名稱因時因地而異。一般為邊戰守,邊耕種,不脫離生產。主要用於鎮壓人民反抗和抵禦別族壓迫騷擾。多由當地地主豪紳直接掌握。宋承五代之制,建立鄉兵,有弓箭手、士丁、弩手等多種名目。其成員由當地在籍之壯丁中選拔。平時生產,農閒時定期教閱。一般用於維持當地封建統治秩序。邊州鄉兵有的出自招募,於邊地墾荒納租,守護邊土。鄉兵多徒具形式,缺乏戰鬥力。但北宋河北、陝西等地鄉兵以及南宋各地鄉兵,在抗擊外族統治者騷擾擄掠中,卻曾起過相當作用。
鄉兵字典分解
鄉兵的解釋 古代地方武裝。始於 西魏 、 北周 ,由大都督或儀同統領,居於本鄉。其後歷代有之。《隋書·張奫傳》:“ 高祖 作相,授大都督,領鄉兵。”《宋史·兵志四》:“鄉兵
鄉的解釋 鄉 (鄉) xiāng 泛指小市鎮:鄉村。窮鄉僻壤。 自己生長的地方或祖籍:家鄉。故鄉。鄉井。鄉里(a.家庭久居的地方;b.同鄉的人)。鄉黨(鄉里)。鄉試。 中
兵的解釋 兵 bīng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衝突)。 與軍事或戰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