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農民大起義
七世紀初年推翻隋王朝的農民大起義。隋煬帝在位期間, 由於大興土木,南巡北游,三征高麗,造成賦稅、兵役、徭役極為繁重。農民耕稼失時,田疇多廢,河北、山東一帶尤甚。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山東長白山(今山東鄒平南)首先爆發了王薄起義,揭開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同時在今山東起義的還有劉霸道、孫安祖、張金稱、高士達、竇建德等多股義軍。大業九年,農民起義擴展到全國各地:山東有杜彥冰、王潤、李德逸、韓進洛、孟海公、孟讓、郭方預、孫宣雅、呂明星等;河北有格謙、盧明月等;河南有韓相國等;江淮有劉元進、朱燮、管崇等。陝西有向海明等;甘肅有白瑜娑等;廣東有梁慧尚等。此後起義軍日見增多,重要的達一百餘支,遍布黃河、淮河、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全國規模的起義高潮。隋王朝採取各種手段殘酷鎮壓農民起義,山東、河北一帶分散作戰的義軍先後失敗。大業十二年以後,為適應新的鬥爭形勢,農民軍逐漸匯成三支主要力量,即河南的瓦崗軍(以翟讓、李密為首)、河北義軍(以竇建德為首)和江淮義軍(以杜伏威、輔公祏為首)。瓦崗軍據有河南大部郡縣,直接威脅隋東都洛陽,建立了農民政權——魏,多次擊敗隋軍主力王世充部。河北義軍據有河北大部郡縣,建立了農民政權——夏,消滅了隋軍另一主力宇文化及部。江淮義軍據有江淮間廣大地區,切斷了隋朝的漕運通道,直接威脅隋煬帝盤踞的江都城(今江蘇揚州), 也建立了農民政權。在農民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隋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大業十三年,梁師都、劉武周、薛舉、李軌、肖銑、李淵等隋朝舊官僚相繼打出反隋旗號,割據一方。煬帝死後,隋軍主力王世充、宇文化及也自稱皇帝,建立割據政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淵稱帝長安,建立唐朝。後經多年兼併戰爭,終將各地義軍和各割據勢力一一削平,統一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