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事件>> 修築鐵路之爭

修築鐵路之爭

清末洋務派與頑固派的大論爭之一。1880年(光緒六年)中俄邊境吃緊,應召入京商議軍事的淮軍將領劉銘傳條陳“急造鐵路”,指出鐵路“於用兵尤不可緩”,並提出修築北京至漢口、北京至浦口和北京至瀋陽、北京至甘肅的南北線鐵路。西太后將劉銘傳的奏疏發交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議復。李肯定修造鐵路種種好處力表支持,劉則以鐵路阻礙民生厘稅為由表示反對。從此持續數年的修路和反修路的論爭揭開了序幕。首先反對的是內閣學士張家驤和御史洪良品,他們上疏,或言修路有三弊、或雲修路有五害,措詞激烈,廷臣附合者不少,西太后遂罷修路之議。論爭第一個回合,以反對修路的頑固派的勝利告終。1885年(光緒十一年)李鴻章重提招商集股、興辦鐵路。大學士左宗棠支持修路,指出: “外國以經商為本,因商造路,因路治兵,轉運靈通,無往不利”。醇親王奕譞以總理海軍衙門大臣的身分與兵部侍郎曾紀澤聯銜上疏,指出經中法之戰, “始悉局外空談與局中實際判然兩途”,支持修路。從劉銘傳倡築路之議到此時, 已修成唐山至胥各莊鐵路,奕、曾聯銜上奏後,朝旨批准將唐胥線延伸至天津,並於1888年建成通車。李鴻章奏請接造津通線,此議一出,頑固派群起攻之。先後有戶部尚書翁同龢、禮部尚書奎潤、內閣學士文治、徐會灃、御史余聯沅、洪良品、屠仁守以及劉錫鴻接連上疏諫阻,提出修鐵路有“資敵、擾民、失業”三大弊,修鐵路是“急其末而忘其本”,沿襲“明季弊政”、“用夷變夏”,辨駁紛紜, “舉朝駭然”。西太后將停辦鐵路七折發交海軍衙門、軍機處議復。論爭處於決戰階段。除奕譞、李鴻章外,兩廣總督張之洞、首席軍機大臣世鐸也力主修路。李鴻章於1888年動工在宮禁修建西苑鐵路,使西太后及未睹鐵路火車的朝廷近臣開開眼界。奕譞、世鐸聯銜上奏,批駁頑固派所謂“三弊”,痛陳利害。西太后將奏摺發交曾國荃、張之洞、劉銘傳等人,令其“按切時勢,各抒所見,迅速復奏”。於是劉銘傳建議由津沽接造通京師、張之洞提出興建內地幹線蘆漢線。原持反對意見的翁同龢也一反故態,提出先在邊地試行,便利運兵。此時李鴻章進而提出興辦煉鋼、軋軌、造機車等十二項工廠,為大規模修築鐵路進行基本建設。1889年,(光緒十五年)六月,光緒皇帝親政後,發布上諭,正式委派李鴻章、張之洞會同海軍衙門“妥籌開辦”。堅持修建鐵路的洋務派取勝,論爭就此結束。

修築鐵路之爭字典分解

修築的解釋 [build] 修繕建築;修建這裡將修築一條新公路

也學習下:修門【歷史典故】

泛指都城之門。宋文天祥《 <指南錄>序》: “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楚辭·招魂》: “魂兮歸來! 入修門些。 工祝招君,背先行些。” 修門: 戰國楚都南關之門。工祝: 掌管卜筮之官。詩人謂有巫師作為嚮導,呼喚迷魂重返國都。後

修築鐵路之爭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