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事件>> 淮軍

淮軍

以李鴻章為首的一支封建地主武裝。1853年(鹹豐三年)翰林院編修李鴻章奉命在安徽幫助工部侍郎呂賢基辦理團練,後被太平軍擊敗入曾國藩幕府。1861年(鹹豐十一年)在曾國藩支持下,在淮南六安、合肥一帶募編以地主團練為基礎的“淮勇”。次年初將“淮勇”調至安慶,曾國藩根據湘軍章程定其營制,並撥湘軍程學啟、郭松林部數營為助,編成淮軍六千五百人。淮軍兵勇由將官親自招募。統領挑選營官,營官揀選哨弁,哨弁挑選什長,什長挑選勇丁,悉如湘軍。全軍以營為單位,每營五百人。營轄前、後、左、右四哨,哨轄一至八隊。李鴻章奉曾國藩之命率淮軍赴援上海,於4、5月間(三、四月)由滬“中外會防公所”租英船分批運抵上海,並因而引起“變易兵制”的結果。王闓運說: “淮軍本仿湘軍以興,未一年盡改舊制,更仿夷軍”。淮軍與湘軍及外國侵略者聯合絞殺了太平天國。至1865年(同治四年)淮軍擴充到六七萬人,充當了鎮壓捻軍的主力。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後,抽調軍官赴德國學習,並在天津創辦北洋武備學堂,進一步加強訓練淮軍。淮軍主要將領有張樹聲、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衛汝貴、聶士成等。淮軍各部均以將領名字命名所統部隊,如“樹軍”、“銘軍”、“盛軍”等。淮軍發展了湘軍兵為將有的半私人性,成為近代軍閥雛型。淮系集團是清末舉足輕重的軍事、政治集團,對晚清朝政有較大影響。中法戰爭中,張樹聲、潘鼎新戰敗革職。中日甲午戰爭中,葉志超、衛汝貴統帥的陸軍戰敗,丁汝昌督率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淮軍勢力衰落,後為新崛起的袁世凱北洋新軍所取代。

淮軍字典分解

淮的解釋 淮 huái 〔淮河〕水名,源於中國河南省桐柏山,流經安徽、江蘇兩省入洪澤湖。簡稱“淮”,如“淮北”。“淮南”。 筆畫數:11; 部首:氵; 筆順編號:441

軍的解釋 軍 (軍) jūn 武裝部隊:軍威。軍服。行(x妌g )軍。軍功。軍犬。軍備。軍紀。軍銜。軍閥。軍令狀。異軍突起。潰不成軍。 軍隊的編制單位,是“師”的上一級。

看一看:淮陽臥【歷史典故】

同“淮陽臥理”。清 唐孫華《送同年鄭禹梅出守高州》詩:“暫煩淮陽臥,還卜潁川相。”

淮軍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