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經
唐初, 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南)人玄奘(姓陳)為學習和研究佛學經典,於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從長安(今陝西西安)啟程西行,去天竺(今印度)遊學,途經今新疆及中亞各國,飽經風霜,歷盡艱險,最後到達巴基斯坦和印度。他遊學十九年,走遍五天竺,遍游各名寺,從高僧求學。在印度期間,主要在當時的佛教學術中心那爛陀寺(今印度伽雅城西北),從戒賢學習。由於學習刻苦,成績卓越,在印度獲有很高聲譽和地位,印度各邦主爭聘他講法。貞觀十九年,他回到長安,帶回梵文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在長安慈恩寺專心譯經,二十年間共譯出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還和他的弟子根據旅途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記錄了中亞、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物產、傳說等,是一部寶貴的歷史文獻。
玄奘取經字典分解
玄奘的解釋 [Xuan Zang] (602—664) 原名陳褘,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通稱三藏法師,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
取經的解釋 (1) [go on a pilgrimage for Buddhist scriptures]∶佛教徒到印度去求取佛經原本(2) [learn from 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