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者台
謁者台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官署名。東漢置,設謁者僕射為長官,常侍謁者五員、謁者三十員,掌朝會典禮,遣使傳宣詔命、巡視監察。名義上隸光祿勛,實際直達皇帝,時號外台,與尚書、御史合稱三台,共掌朝政。三國沿置。晉省併入御史台。南北朝復置,掌朝覲賓饗吉凶典禮之司儀、安排朝會班次、傳宣詔命,職權漸輕。南朝設僕射一員、謁者十員,北齊設僕射二員、謁者三十員、錄事一員。隋初罷,煬帝大業三年(607) 復置,與御史台、司隸台合稱三台。掌遣使奉詔勞問,持節監察,受理冤枉而申奏之,奉引御駕。設大夫一員、司朝謁者二員為長貳,屬官有丞、主簿、錄事等。領通事謁者二十員; 其次有議郎二十四員、通直三十六員、將事謁者三十員、謁者七十員,皆掌出使;後罷,改置員外郎八十員; 尋又置散騎郎二十員,承議郎、通直郎各三十員,宣德郎、宣義郎各四十員,征事郎、將仕郎、常從郎(登仕郎)、奉信郎(散從郎)各五十員,又各有散員郎,皆掌出使。唐朝罷。參見“謁者”。
官署名。漢置,《後漢書·百官二·謁者僕射》:“謁者僕射一人,比千石。本注曰:為謁者台率,主謁者,天子出,奉引……常侍謁者五人,比六百石。本注曰:主殿上時節威儀。”還有給事謁者,掌賓贊受事及上章報問等。南朝梁也置謁者台,掌朝覲賓饗等事。其長官為僕射,屬官有謁者十人,掌奉詔出使、朝會賓贊等。見《隋書·百官上·謁者台》。陳沿梁制。北魏、北齊謁者台,掌凡諸吉凶公事,導相禮儀;有僕射二人,謁者三十人。見《通典·職官三·中書令·通事舍人》、《隋書·百官中·謁者台》。隋朝謁者台,掌受詔勞問、出使慰撫、持節察授,及代受冤枉者申奏等。其長官稱大夫,正四品;其副為朝謁者,從五品;屬官有丞、主簿、錄事等。下有通事謁者二十人;其次有將事謁者三十人,謁者七十人,皆掌出使。見《隋書·百官下·謁者台大夫》、《通典·職官三·中書令·通事舍人》。唐廢謁者台,而置四方館,改通事謁者為通事舍人,掌通奏、引納辭見、承旨宣勞等。見《通典·職官三·中書令·通事舍人》。
詞語分解
- 謁者的解釋 .官名。始置於 春秋 、 戰國 時, 秦 漢 因之。掌賓贊受事,即為天子傳達。 南朝 梁 置謁者台,掌朝覲賓饗及奉詔出使。 陳 及 隋 皆因之。 唐 改為通事舍人。.官名。 東漢 大長秋屬官,有中
- 台的字典解釋 台 (①台⑤臺,⑥檯⑦颱) á 高平的建築物:亭台樓閣。 像台的東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燈台。 敬辭,用於稱呼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台鑒。台甫。 量詞:一台戲。 台灣省的簡稱:台胞。台幣。 桌
歷史官職推薦:南京交鈔庫使
官名,金朝置。正八品,掌出入錢鈔兌便之事。其佐官有副使一員,正九品。見《金史·百官三》。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謁者台歷史
猜你喜歡
劉疇的歷史解釋
字王喬,劉訥子。少有直隸河道水利總督的歷史解釋
見直隸河道總督。長山島特區的歷史解釋
原為長山八島行政區,陵水黎族自治縣的歷史解釋
在海南省海南島東南部寶馬香車的歷史解釋
駿馬與美車,是富貴人國民政府文官處的歷史解釋
國民政府的輔助機關。觀濤的歷史解釋
文選卷三十四漢枚叔乘涇江的歷史解釋
又名禁江。在今江西湖隴關的歷史解釋
即大震關。後漢書順帝徐崇矩的歷史解釋
宋江寧人。徐熙孫。善弓長嶺的歷史解釋
即今遼寧遼陽市東南弓史褒善的歷史解釋
明北直隸大名府人,字鮑昱的歷史解釋
生卒字文泉,鮑永子。行人司的歷史解釋
官署名。明代掌傳旨冊管理江寧織造的歷史解釋
官名。清內務府廣儲司凌沖的歷史解釋
宋蘇州吳縣人。仁宗寶鎮安堡的歷史解釋
明成化八年置,屬雲州茅山派的歷史解釋
道教派別。南朝陶弘景慈航寺的歷史解釋
在今遼寧遼陽市內。清?手的歷史解釋
又作顆手婐首。相傳為
相關歷史
![謁者台_謁者台介紹_歷史官職](/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