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鎮
三岔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在今甘肅天水市東渭水南岸。《清一統志·秦州二》:三岔鎮“有州判駐此,兼設把總”。
(1)在山西省五寨縣北部。面積179平方千米。人口1.3萬。鎮人民政府駐三岔,人口2000。因位處三路之沖,故名。明築三岔堡。1949年屬五寨縣三區,1956年設三岔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鎮。2001年劉家圪台鄉併入。產穀子、糜子、馬鈴薯、莜麥、大豆、胡麻。有制磚、鐵木加工等廠。公路通保德、神池、河曲、忻州等地,是通往晉、陝、內蒙古三省區的交通樞紐。莊舊鐵路經此。古蹟有清木牌樓。(2)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東部、龍江南岸。面積121平方千米。人口2.1萬,94%壯族。鎮人民政府駐三岔街,人口3100,壯、漢雜居。因地處宜州、柳城、柳江三市縣交界而得名。1950年為宜山縣三區。1958年設三岔公社,1962年改區,1966年復公社,1984年置鎮。產稻、玉米、大豆、花生、生薑、甘蔗、柑橙等。有綜合化工、農機、煉油、電機、明膠、水泥等廠。有農貿集市。鎮東設有黔桂鐵路三岔站,有支線通羅城。公路通慶遠、羅城、忻城等地。(3)在四川省簡陽市境西部。面積40平方千米。人口3.2萬。鎮人民政府駐三岔,人口5000。清雍正元年(1723年)建場於三溪匯合處壩地,故名。1949年為三岔鄉,1958年改建國公社。1975年移今址新建。1984年改建國鄉,1985年置三岔鎮。1992年三岔湖、興隆場二鄉併入。主產棉花、油菜籽、柑橘等。有糧油加工、農機、磚瓦、纖維板等業。主街為現代建築,為旅遊集鎮。通公路。三岔湖為省內著名的旅遊地。(4)在貴州省遵義縣中部偏南。面積119.2平方千米。人口3.3萬。鎮人民政府駐三岔街,人口4000。原名鎮遠場,因三條小河在此匯流,改今名。1932年置仁壽、慶遠二鎮。1941年後置仁壽、肇興、三岔等鄉。1950年後經多次分合,1992年以三岔、水源、肇興、仁壽四鄉合併置三岔鎮。產稻、玉米、油菜籽、烤菸等。有糧食加工、農具修理、硫黃、印刷等廠礦。是縣內重要糧油產區。公路通貴崇公路。(5)在陝西省鳳縣南部。面積235平方千米。人口 6100。鎮人民政府駐三岔,人口730。以地處故道、連雲、陳倉棧道岔口得名。元置三岔站,明改三岔驛,後簡今名。1949年設三岔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7年置鎮。主產玉米、小麥,盛產木耳、蜂蜜、生漆、花椒、蘋果。境內鉛鋅礦儲量豐富,有採礦和鉛、鋅選礦業。有公路西接316國道。(6)在甘肅省鎮原縣西北部,西鄰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面積240平方千米。人口1.8萬。鎮人民政府駐高灣村,人口 1430。因地處米家川河、白家川河匯入蒲河源頭處,故稱三岔。1958年撤三岔區設三岔鄉,同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5年置鎮。產小麥、玉米、油菜籽等。特產黃花菜、花椒。有果品廠。為縣西農貿集市。鎮三、宜蘭公路經此。(7)在甘肅省漳縣北部、漳河兩岸。面積123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三岔,人口2570。鎮區位於煙坡溝、郗家溝、雜寸溝三岔口處,故名。明設三岔驛,1912年改名三岔鎮。1949年改設區,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2000年復置鎮。產小麥、胡麻、中藥材等。主產糧食。是縣北部農副產品集散地。殪隴、殪文公路經此。
詞語分解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蒙古勒烏克察起
清雍正十年 設驛站。在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扎蘭屯市東達斡爾民族鄉 二村 附近。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三岔鎮歷史
猜你喜歡
右率的歷史解釋
即太子右衛率。不見睫毛的歷史解釋
西漢司馬遷撰史記越王一枕槐安的歷史解釋
同一枕南柯。元范康竹陶稱的歷史解釋
晉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擊狂節的歷史解釋
源見漁陽摻撾。喻逞才沈重的歷史解釋
生卒南朝梁吳興武康人十二關的歷史解釋
在今雲南洱源縣西。明左尚方的歷史解釋
官署名。參見尚方。官內園栽接使的歷史解釋
官名。即栽接使。參見寧都縣的歷史解釋
西晉太康元年以陽都縣靖宇縣的歷史解釋
年改濛江縣置,屬安東黨灣鎮的歷史解釋
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痛哭新亭的歷史解釋
源見新亭對泣。指為國蕭月里朵的歷史解釋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祖投書澗的歷史解釋
在今山東泰安市北泰山迭床架屋的歷史解釋
鄒韜奮經歷外國文和外韋氏的歷史解釋
官名。周禮冬官之屬。雲接寺塔的歷史解釋
原名摩雲塔。在遼寧省故劍之求的歷史解釋
故劍舊有的劍。比喻原龍潭溝的歷史解釋
即今四川喜德縣北龍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