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渠

漕渠怎么寫好看

漕渠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在今陝西省河南。漢、唐時自都城長安(今西安市) 東至黃河的運渠。創始於西漢元光六年 (前129),由大司農主持,齊人水工徐伯設計。《史記·河渠書》: “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 全長三百餘里。初以灞水為源,後又鑿昆明池 (今長安縣西里北渠一帶),並穿昆明渠使東絕灞水合於漕渠。東漢時尚可漕運,北魏時已無水。隋開皇四年 (584),改自長安西北引渭水為源,浚復舊渠,東至潼關百里,定名廣通渠,但習俗仍稱漕渠。唐時通時塞。天寶後,曾兩度修復,壅渭水作興成堰,傍渭東流至永豐倉 (今陝西華陰市東北) 入渭。規模與隋大約相同。隋末遷都洛陽,此渠遂湮廢。


漢、唐時自長安東至河的運渠。創始於西漢元光六年(前129年),大農鄭當時發卒數萬人,由水工徐伯督開鑿。渠傍南山(秦嶺)下,長三百餘里;三年而成,漕運大便,渠下農田得以灌溉。初以灞水為源,其後鑿昆明池,又穿昆明渠東絕灞水合於漕渠。東漢時尚可通航,北已無水。隋開皇元年(581年)改自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引渭水為源,復浚舊渠通運,至潼關北入於黃河。四年重加疏浚,稱為廣通渠,亦稱富民渠。仁壽四年(604年)又改永通渠,但習俗仍稱漕渠。未久淤塞。唐天寶初陝太守韋堅、太和初鹹陽令韓遼先後修治。壅渭水作興成堰,傍渭東注至永豐倉(即隋開皇中廣通倉,仁壽末改名,在今陝西華陰市東北)下合渭入河,規制略如隋舊。唐末遷都洛陽,渠遂堙廢。

詞語分解

  • 漕渠的解釋 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於漕運的河道。《史記·河渠書》:“令 齊 人水工 徐伯 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文選·鮑照<蕪城賦>》:“柂以 漕渠 ,軸以 崐崗 。” 李善 注引 杜預 曰:“通
  • 漕的字典解釋 漕 á 利用水道轉運糧食:漕運(舊時指國家從水道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漕糧。漕河。漕渠。漕船。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渠的字典解釋 渠 ú 水道,特指人工開的河道或水溝:渠道(亦指途徑,門路)。溝渠。 大:渠帥。渠魁(首領)。 方言,他:渠儂(他,他們)。渠輩。 車輞,古代車輪的外圈。 渠 ù 豈:“掾部渠有其人乎?” 筆畫數

歷史地名推薦:白石潭

亦作白石漈。即白石鎮。在今廣西靈川縣南。《明史·地理志》:靈川縣南有白石潭巡檢司。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漕渠歷史

相關歷史

漕渠_漕渠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