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部郎中
官名。魏晉南北朝與“祠部郎”互稱,為尚書省祠部曹長官。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定置為禮部祠部司長官,從五品上。高宗龍朔二年(662)改名司禋大夫,鹹亨元年(670)復舊,玄宗天寶十一載(752)改名司禋郎中(一說改職祠郎中),肅宗至德二載(757)復舊。自天寶六載至至德三載,常以他官充祠祭使,主持本司事務。五代因之。北宋前期為五品寄祿官,不預司務,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後,始為職事官,從六品。南宋初或兼領膳部,孝宗後省並。明初復置,正五品,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名“祠祭清吏司郎中”。參見“祠部”、“祠部郎”。
官名。唐朝設此官,他與員外郎共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噬、醫藥、僧尼簿籍等。不管道士,道士屬宗正寺。宋朝以後都歸祠部。參看“祠部”條和《新唐書·百官志一》。
祠部郎中字典分解
祠部的解釋 官名。 三國 魏 尚書有祠部曹,掌禮制,歷代因之。 北周 始改為禮部。 隋 唐 別置祠部曹,屬於禮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祝、醫藥等,及僧尼簿
郎中的解釋 (1) [physician trained in herb medicine]∶中醫醫生(2) [suite;retinue]∶對他人親隨的敬稱兄長,這幾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