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

雪峰山怎么寫好看

雪峰山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在今福建閩侯縣西北,盤踞、閩清、古田、羅源四縣境。舊名象骨律,五代王閩改今名。《輿地紀勝》 卷128福州 《景物上》: 雪峰 “在侯官。暑月猶有積雪,王審知曰,可名曰雪峰”。《方輿勝覽》 卷10福州佛寺: 雪峰寺 “在侯官縣西百餘里,唐鹹通中真覺禪師義存游吳楚,至武陵,傳法於五祖德山。乃歸閩,居芙蓉山石室,其徒蝟集,於是得象骨峰誅茅為庵。一日登巔遇雪,留宿其上,因名雪山”。山上枯木庵,枯木腹內留存唐朝以來題刻甚多,為我國惟一的 “樹腹碑”。《資治通鑑》: 五代晉開運二年 (945),光州人李仁達作亂。據福州,迎雪峰寺僧卓嚴稱帝,即此。

②在今湖北蒲圻市南。《清一統志·武昌府一》:雪峰山 “在蒲圻縣南二十里。有雪峰寺,唐鹹通二年建”。

③在今湖南會同縣東北四十里。《清 一統志·靖州》: 雪峰山 “冬後積雪不斷。(南宋) 了翁詩:‘雪峰高大沖霄漢’”,即此。


(1)古山名。在今福建省閩侯縣西北,盤踞閩侯、閩清、古田、羅源四縣境。舊名象骨峰,五代王閩時改今名。《輿地紀勝》福州《景物上》:雪峰“在侯官。暑月猶有積雪,王審知曰,可名曰‘雪峰’。”《方輿勝覽》福州佛寺:雪峰寺“在侯官縣西百餘里。唐鹹通中真覺禪師義存留吳楚,至武陵,傳法於五祖德山。乃歸閩,居芙蓉山石室,其徒蝟集,於是得象骨峰誅茅為庵。一日登巔遇雪,留宿其上,因名雪山”。山上枯木庵,枯木腹內留存唐朝以來題刻甚多,為全國惟一的“樹腹碑”。《資治通鑑》載,五代晉開運二年(945年),光州人李仁達作亂,據福州,迎雪峰寺僧卓嚴稱帝,即此。(2)今山名。(1)在福建省明溪縣城南。通稱十公蕪(塢),亦名樓台鼓角山。為縣城屏障。因寒冬多積雪,故名。主峰海拔1004米。盛長松、杉、雜木。峰左有元朝的福建平章政事有定屯兵故壘,至今烽火台、關牆、塹壕舊跡仍存。“明溪八景”之一的“雪峰營壘”。即指此山。(2)在湖南省西部。《大清一統志》:雪峰山“冬後積雪不斷。魏了翁詩‘雪峰高大沖霄漢’即此”。南起湘、桂邊境的八十里大南山,北至洞庭湖濱,綿延300餘千米。東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南高峻。主峰蘇寶頂,海拔1934米。資水切過中北段形成S形轉折,峽谷以北逐漸低緩,成為丘陵,西坡緩,東坡陡。為中國地勢第二和第三階梯分界線,洞庭湖水系沅江和資水的分水嶺。發源和流經山區的河流水能豐沛,已建大型水電站柘溪水電站。湖南最重要的林區,盛產杉木。有湘黔鐵路公路幹線穿越隘口。

詞語分解

  • 雪峰的解釋 積雪的山峰。 唐 杜甫 《出郭》詩:“遠煙鹽井上,斜景雪峰西。” 元 袁桷 《上京雜詠》之六:“天錫清涼國,晴霞綻雪峰。” 權寬浮 《牧場雪蓮花》:“我跟他們一道走到外面,望著那燦爛的雪峰和羊群。
  • 山的字典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歷史地名推薦:四官殿

區片名。在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東南部。泛指沿江大道四官殿碼頭與民權路交會地帶。因昔有四官殿廟宇得名。四官殿,清順治年間由漢陽人瞿恆岳創建,重修於康熙六年年。康熙二十六年一場大火,四官殿化為灰燼,但民間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雪峰山歷史

相關歷史

雪峰山_雪峰山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