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一條鞭

一條鞭

明代中葉以後賦役方面的一項重要改革。明代賦役繁苛,人民負擔極為沉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武宗正德年間開始改革賦役,到世宗嘉靖時期,南北都試行新法,最關鍵的就是一條鞭法。主要為簡化稅制,先將賦和役分別合併,再將擾民最重的役逐步併入賦內。以各州縣田賦、各項雜款、均徭、力差、銀差、里甲等編合為一,通計一省稅賦,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糧外,一律改收銀兩,計畝折納,總為一條,稱一條鞭法。嘉靖時始行於地方,神宗萬曆初年張居正執政,推行於全國。其特點為役併入賦和由實物稅轉為貨幣稅。它使長期以來因徭役制對農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關係有所削弱,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賦役的貨幣化,使較多的農村產品投入市場,促使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為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它是繼唐朝兩稅法之後的又一重大賦役改革。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一條鞭法未能徹底實施,且各地實行也不一致。

【出典】:

《明史》卷78《食貨志二》1902頁:“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並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於官,故謂之一條鞭。”

【例句】:

明·徐渭《會稽縣誌諸論》:“余聞諸長老雲,徭賦之法,蓋莫善於今之一條鞭矣。” 明·任源祥《賦役議》下:“久之,折色名項多,難於督並,乃隱其說於一條鞭。”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書河南府施志後》:“《明史》言,國初有里甲、均徭、雜泛三等,嘉靖時行一條鞭法,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

一條鞭字典分解

一條鞭的解釋 (1). 明 代田賦制度。 嘉靖 時於地方試行新法,以各州縣田賦、各項雜款、均徭、力差、銀差、里甲等編合為一,通計一省稅賦,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糧外,一

一條的解釋 (1).謂相連相通。《莊子·德充符》:“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2).表數量。用於分列的項目或計量條狀的東西。 漢 王

鞭國語字典 鞭 biān 驅使牲畜的用具,柔軟像繩子:鞭桿。鞭長莫及。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撲。鞭責。鞭策。 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教鞭。 一種古代兵器,鐵制有節,無鋒刃

多看看:一鱗一爪【歷史典故】

也作“一鱗半爪”。清代王士禛論詩重神韻,貴含蓄,以為“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見清代趙執信《談龍錄》。後用以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見“一鱗半爪”。朱自清《日常生活的詩》:“批評陶詩,用的正是現代的語言,~,雖然不是全韻,表現著陶詩給予現代的我們的影像。”

一條鞭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