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色
明代指改折金銀、錢鈔、絲絹或其他物徵收之稅糧。亦作“折收”。《明史·食貨志二》:“雲南以金、銀、貝、布、漆、丹砂、水銀代秋租,於是謂米麥為本色,而諸折納稅糧者,謂之折色。”洪武九年(1376),銀一兩或錢千文、鈔一貫,皆折米一石,小麥減值十之二。棉布薴布一匹折米六斗或麥七斗,麻布一匹折米四斗或麥五斗。明中期後折納銀兩日多,通稱折色銀。清代的折色,專指稅糧改徵銀或錢。中國歷代賦稅中,原定徵收的實物而改徵其他實物或貨幣,稱折色。
折色字典分解
折色的解釋 (1).舊時謂所征田糧折價征銀鈔布帛或其他物產。亦用以稱俸祿折發錢鈔。《宋史·食貨志上三》:“有司言其地沃民勤,頗多積穀,請每歲和市,隨常賦輸送,其直多折色給之
折的解釋 折 zhē 翻轉,倒騰:折騰。折跟頭。折個兒。 合搭裝 折 zhé 斷,弄斷:折斷。折桂(喻科舉及第)。折戟沉沙(形容慘重的失敗)。 幼年死亡:夭折。 彎轉,
色的解釋 色 sè 由物體發射、反射的光通過視覺而產生的印象:顏色。色彩。色相(xi刵g )。色調(di刼 )。 臉上表現出的神氣、樣子:臉色。氣色。色厲內荏。 情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