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聲名狼藉

聲名狼藉

又作“聲名掃地”。聲名:名聲。狼藉:雜亂不堪。指名譽很壞。尹壯圖(?-1808年),字楚珍,昆明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進士。授禮部主事(以文牘為主)。累升至內閣學士。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尹壯圖向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帝)又上奏說:地方上各總督、巡撫名譽很壞,地方官的作風和法紀都廢棄鬆懈,我經過的地方,體驗觀察官員賢能或者不好,做買賣的人大多皺著額頭出聲嘆氣,各省的風尚習氣,大致都是如此。

【出典】:

《清史稿》卷322《尹壯圖傳》10800頁:“壯圖復奏:‘各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臣經過地方,體察官吏賢否,商民半皆蹙(cù醋,皺)額興嘆。各省風氣,大抵皆然。’”

【例句】:

黃小配《廿載繁華夢》33回:“因汪太史平日聲名狼藉,最不見重於官場,目前新督帥參劾劣紳十七名,實以汪某居首。” 梁啓超《上粵督李傅相書》:“見幕府所徵集者,類皆聲名狼藉,千夫所指之人。”


主謂 聲名,名聲,名譽。狼藉,狼群墊草而臥,起來時把草踏亂,消滅痕跡。指散亂不成樣。引申為破敗不可收拾。形容聲名極壞的人。語本《史記·蒙恬列傳》唐·司馬貞索隱:“言其惡聲狼藉,布於諸國。”任光椿《戊戌喋血記》:“只有李鴻章送來的五千兩銀子,因他在中日戰爭中喪權辱國,~,國人公憤,所以給他退回去了,未曾接受。”△貶義。用於人物或組織名譽喪盡方面。→身敗名裂 遺臭萬年 ↔流芳千古聲名藉甚。也作“聲名狼籍”。

聲名狼藉字典分解

成語聲名狼藉的解釋 聲名:名譽;狼藉:雜亂不堪。名聲敗壞到了極點。

聲名的解釋 [publicity;reputation] 名聲;名譽第三是三仙姑的聲名不好。——《小二黑結婚》

狼藉的解釋 (1) [be in disorder;scattered about in a mess] 亂七八糟;散亂、零散聞其兒為吏,放縱狼藉。—&mdas

也學習下:聲色不動【歷史典故】

不動聲色。形容態度從容鎮靜,不隨意流露感情。《二刻拍案驚奇》卷五:“眾人道是一番天樣大、火樣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閒,聲色不動,化做一杯雪水。”清 李漁《慎鸞交.目許》:“小弟是個腐儒,見了他聲色不動,他不笑我也就好了,怎么還肯屬意?” 主謂 聲色,內心活動流露。指內心活動絲毫沒有從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形容態度沉著鎮靜。《隋唐演義》9回:“他見我們在此,~。”△貶義。用於情感冷漠方面。→無動於

聲名狼藉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