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戰之國
四戰之國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此典指樂閒對燕王姬喜說:趙國是四面受敵經常作戰的國家。後以此典比喻兵家必爭之地。樂閒,樂毅之子。樂毅曾率燕軍攻下齊國七十多城,燕惠王中了齊襄王的反間計,改用騎劫代替樂毅為將。樂毅害怕被殺害,就向西投降了趙國(都邯鄲,今河北邯鄲)。趙惠文王封樂毅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封號叫望諸君。後齊將田單戰敗燕將騎劫,全部收復齊國失去的城邑,燕惠王后悔派騎劫代替樂毅,以致燕軍又被齊軍打敗,為念樂毅在燕兩代武功,仍封樂毅之子樂閒為昌國君。樂閒留在燕國三十多年,又換過了燕武成王、燕孝王兩代燕王,到了燕王喜任用宰相栗(Lì麗)腹的計策,想去攻打趙國,就徵詢昌國君樂閒的意見。樂閒說:“趙國是四面受敵經常作戰的國家,那裡的百姓熟悉軍事,不能去攻打它。”燕王喜不聽,便進攻趙國。趙國派廉頗反擊燕軍,在鄗(Hào號,今河北柏鄉縣北)地把栗腹的軍隊打得大敗,活捉栗腹、樂乘。樂乘是樂閒的同宗族人。於是樂閒投奔趙國,趙軍就包圍了燕國都(薊,今北京城西南)。燕國大量割地向趙國求和,趙軍才解除包圍退去。此典又作“四戰之地”。
【出典】:
《史記》卷80《樂毅列傳》2435頁:“燕王喜(戰國末燕國最後國君)用其相栗腹之計,欲攻趙,而問昌國君樂閒。樂閒曰:‘趙,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燕王不聽,遂伐趙。趙使廉頗(趙惠文王時任上卿〔高等爵位〕,屢次戰勝齊、魏等國。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戰,廉頗堅守三年,後因趙孝成王改用趙括為將,趙軍大敗。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廉頗率趙軍戰勝燕軍,任趙相國,封信平君。趙悼襄王時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開封〕,後老死於楚國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擊之,大破栗腹之軍於鄗,禽(通“擒”,捉拿)栗腹、樂乘,樂乘者,樂閒之宗也。於是樂閒奔趙,趙遂圍燕。燕重(zhòng眾,多)割地以與趙和,趙乃解而去。”
【例句】: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荀彧傳》:“或謂父老曰:‘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
偏正 四戰,四面應敵。兵家指四面受敵之地。語出《商君書·兵守》:“四戰之國,貴守戰;負海之國,貴攻戰。”姚雪垠《李自成》卷2:“只要布德施仁,百姓擁戴,兵強糧足,處處制敵,便不怕河南是‘四戰之國’。”△用於描寫場所。也作“四戰之地”。
詞語分解
- 四戰的解釋 猶言四面受敵。《商君書·兵守》:“四戰之國貴守戰,負海之國貴攻戰。四戰之國,好舉興兵以距四鄰者,國危。四鄰之國一興事,而己四興軍,故曰國危。”《史記·樂毅列傳》:“ 趙 ,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伐之不
- 之國的解釋 前往封地。《史記·孝景本紀》:“ 廣川 、 長沙王 皆之國。” 司馬貞 索隱:“遣就國也。”《後漢書·第五倫傳》:“舉孝廉,補 淮陽國 醫工長,隨王之國。”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五章:“如今
歷史典故推薦:蘇章負笈
《太平御覽》卷七一一引謝承《後漢書》:“蘇章字士成,北海人,負笈(音í,書箱)追(追從,跟隨)師,不遠千里。”按:《後漢書.蘇章傳》作“字孺文,扶風平陵、人。”或雲“負笈追師”事在舊注中。東漢人蘇章勤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四戰之國歷史
猜你喜歡
秦彭的歷史解釋
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定海衛的歷史解釋
明洪武二十年置,在今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歷史解釋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尚書左司員外郎的歷史解釋
官名。唐朝武則天永昌陽的歷史解釋
周代國名。春秋時滅於波譎雲詭的歷史解釋
漢揚雄甘泉賦於是大廈七縱七擒的歷史解釋
三國志蜀諸葛亮傳亮率金履祥的歷史解釋
生卒字吉父,婺州蘭溪達縣專區的歷史解釋
年置。原屬川北行署區劉秉德的歷史解釋
金雄州容城人。性安靜左右備身府的歷史解釋
官署名。隋初本為左右冠縣的歷史解釋
明洪武三年降冠州置,拜住的歷史解釋
元康里人,字聞善。累漢哭山的歷史解釋
在今青海興海縣境。舊邵曾可的歷史解釋
生卒字子唯。浙江餘姚十方院的歷史解釋
俗稱彌勒庵。在今北京吳一魁的歷史解釋
明湖廣安陸人。嘉靖間機要科的歷史解釋
官署名。清末學部總務翊衛府的歷史解釋
官署名。北宋徽宗崇寧摧心剖肝的歷史解釋
摧折。剖劃開。心肝斷
相關歷史
![四戰之國_四戰之國介紹_歷史典故](/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