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規曹隨
歷史字典解釋
指蕭何為漢丞相時所規定之法令制度,曹參繼任漢丞相時,就按照這些既定政策治理天下。後以此典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規辦事。曹參(?——前190年),沛(今江蘇沛縣)人,曾為沛縣獄吏。秦末從劉邦起義,屢立戰功。漢朝建立,封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侯,曾任齊相九年。協助高祖平定陳豨(xī希)、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在齊時採用蓋公提出的黃、老之術“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齊國百姓安居樂業,大稱賢相。蕭何死,曹參代替蕭何做了漢朝的相國,辦事沒有什麼變更,完全遵循蕭何制定之法令。漢惠帝奇怪曹相國不理政事,曹參脫下帽子謝罪說:“請陛下自己仔細思考一下:您聖明英武比漢高祖皇帝誰強?”漢惠帝說:“我怎么敢比先帝呀?”曹參說:“陛下看我的才能與蕭何比較哪個高明?”漢惠帝說:“您似乎不及蕭何。”曹參說:“陛下說對了。況且漢高祖皇帝與蕭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經明確無誤,現在陛下垂衣拱手治理天下,我們一班朝臣謹守各自的職位,遵守原有法度而不改變,不也就可以了嗎?”漢惠帝說:“好,您休息去吧!”百姓歌頌曹參說:“蕭何制定之法度,明白畫一;曹參接替他,遵守而不改變。執行他清靜無為的政策,老百姓因而安寧一統不亂。”後以此典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規辦事。
【出典】:
《史記》卷54《曹相國世家》第2029、2030、2031頁:“參代何為相國(春秋、戰國所設百官之長。秦、漢後為輔佐皇帝最高官職,綜理全國政務。西漢初稱相國,後改稱丞相,與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規章制度)。”“惠帝怪相國不治事,”“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垂衣拱手,意可無為而治),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顜(jiǎng講,平直明確)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行)其清淨,民以寧一。’”
【例句】:
漢·揚雄《解嘲》:“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坻隤。”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二二紹興八年九月:“經久之制,不可輕議,古者利不百不變法,卿等宜以蕭規曹隨為心,何憂不治。”
其他 蕭、曹,蕭何、曹參兩人,都是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大臣,西漢初,先後為相。曹參繼蕭何後為相,對蕭何創立的一套規章制度,遵循不改。語本《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一遵蕭何約束。”後用以比喻按照前人成規辦事。漢·揚雄《法言·淵騫》:“蕭也規,曹亦隨。”李軌註:“蕭何規創於前如一,曹參奉隨王后不失。”明·張居正《答宣大王巡撫言薊邊要務》:“蕭規曹隨,必獲同心之濟。”△多用於保守方面。→因循守舊 ↔朝令夕改 標新立異革故鼎新
詞語分解
- 蕭的解釋 蕭 (蕭) ā 即“艾蒿”。 冷落,沒有生氣的樣子:蕭然。蕭瑟。蕭索。蕭颯。蕭森。蕭騷。蕭疏。蕭條。 〔蕭蕭〕a.象聲詞,形容馬叫聲或風聲,如“風蕭蕭兮易水寒”;b.頭髮花白稀疏的樣子,如“華發蕭蕭老
- 隨的解釋 隨 (隨) í 跟著:隨從。隨員。隨葬。隨即(立刻)。隨行(妌 )。隨身。隨喜。隨波逐流。隨行(俷 )就市。 順從,任憑:隨意。隨口。隨宜。隨和。隨俗。隨筆。隨遇而安。 順便,就著:隨帶。隨手關門。
歷史典故推薦:自生自滅
自己發生、成長,又自己趨於滅亡。謂聽其自然發展,不加任何人力。唐.白居易《山中五絕句.嶺上雲》:“自生自滅成何事,能逐東風作雨無?”《花月痕》四六回:“就如他說用兵大略,是先和倭夷,聽其自生自滅。”魯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蕭規曹隨歷史
猜你喜歡
中堂的歷史解釋
宰相之別稱。北宋時因淨因寺的歷史解釋
舊名因勝寺。西晉永熙容城縣的歷史解釋
西漢置,屬涿郡。治所尚書省的歷史解釋
官署名。東漢有尚書台咕咕嚕嚕的歷史解釋
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澮河的歷史解釋
述異志睢渙二水,謂之譚紹光的歷史解釋
清廣西桂平人,一作象始陽河的歷史解釋
又名和水和川水。即今大齊坨的歷史解釋
即今河北丰南市東三十何遇的歷史解釋
五代時河南長水人。善重山的歷史解釋
在今江西上饒橫峰二縣劉襄的歷史解釋
生卒前即梁平王,文帝咼拯的歷史解釋
五代時歙人,字叔濟。黃棘的歷史解釋
周謝國地,戰國楚邑。楠竹山鎮的歷史解釋
在湖南省湘潭縣西北部解頭的歷史解釋
唐代科舉之制,稱解試瓠肥的歷史解釋
史記張丞相傳蒼坐法當勃海郡的歷史解釋
又作渤海郡。西漢高帝橫店的歷史解釋
集鎮名。在湖北省武漢得勝河的歷史解釋
俗名新河。舊名烈塘河
相關歷史
![蕭規曹隨_蕭規曹隨介紹_歷史典故](/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