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有意思的倔老頭

《三國志》為東吳人物作傳,除孫氏宗室外,寫到的第一個大臣就是張昭。張昭曾被孫策比喻為管仲,作為治國的文臣.才幹無疑是第一流的。

張昭:有意思的倔老頭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少年好學,是當時的著名人物。漢末大亂,張昭避亂江東,孫策親自請他出仕,擔任長史、撫軍中郎將,管理大小軍政、內政。孫策臨死時將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盡心盡力輔佐孫權,迅速穩定江東民心。張昭生性剛直,屢次勸諫孫權。赤壁之戰前,張昭主和,為孫權不喜,後一直未拜張昭為相。但張昭仍堅持直言進諫,經常違抗孫權的意願,雙方常常僵持不下。

孫權稱帝,張昭告老辭官還鄉,潛心著作《春秋左氏傳解》和《論語注》。嘉禾四年,張昭去世。終年八十一歲。孫權素服主持喪禮,贈諡號“文侯”。

三國第一秘書

張昭是著名的才子,自幼好學,擅長寫隸書,博覽群書,尤其精於《左氏春秋》。他學問好、文章好、書法好,是當秘書的不二人選。張昭的才名,很早就傳了出去,與琅琊趙昱、東海王朗、廣陵陳琳齊名。才子張昭頗為傲氣,身上具有士大夫的獨立精神。十六歲時就被推舉為孝廉,他不去。徐州的長官陶謙想招攬他做官,他也不肯去,陶謙認為他看不起自己,派人把他關了起來。幸好跟張昭齊名的才子趙昱多方奔走,將他營救出來。

漢末黃巾之亂,張昭避亂渡江南下。當時孫策正在江東創業,早就聽說張昭的才能,親自去張家升堂拜母,認張昭的母親作乾媽,這在當時是最親熱的表示。張昭於是出仕,做了孫策的長史(相當於秘書長),管理江東的內政軍務。

張昭不負所托,把江東大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名望更大了,以至於當時北方政要只知道江東有張昭,不知有孫策,每次寫信都把江東的成就歸功於張昭,稱讚個不停。張昭為此非常緊張,把這些信給孫策看吧,好像在炫耀自己;不給他看吧,瞞著上司秘藏重要書信也不對,弄得進退兩難。孫策知道後哈哈大笑說:“以前齊桓公把大小事情都交給管仲辦,朝野上下,有什麼事情就找仲父,大家豈不是也把功勞歸了管仲?但齊桓公稱霸天下,後世羨慕得不得了。那今天張昭這么賢德,好比管仲,而我有了張昭,不就和齊桓公一樣了嗎?”小霸王孫策是個大度的聰明人,比真正的霸王項羽要精明得多。做下屬的最擔心的就是被上司認為功高蓋主,孫講這些話無疑消除了大家的顧慮。張昭為報答孫策的知遇、之恩,更加盡心盡力。

倔老頭和任性小君主

孫策不幸被刺,臨死前將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孫權因悲傷過度,整天號哭,不理政事。張昭作為群臣的表率,告誡孫權說:“你作為孫策胞弟,應該擔負起兄長未完成的事業,成就江東霸業。現在天下亂成一團,充滿了強盜,你怎么能整天躺在那兒哭個沒完呢?”然後親自把孫權扶到馬上,巡視軍營,讓江東軍民知道現在江東之主已是孫權。這才避免了江東局勢因為孫策的暴卒而出現混亂,幫助孫權順利地度過了最容易出狀況的權力交接期。

張昭仍像之前那樣擔任秘書長,孫權每次出征時,大小政事也都像孫策那樣全權託付給張昭。不過孫權血氣方剛,喜歡打獵,尤其喜歡騎馬射虎,老虎經常衝到孫權面前,攀住馬鞍。張昭看得臉色都變了,教訓孫權說:“你做將軍的怎么能這樣?當人君的,應該駕馭天下英雄,哪能跟野獸比賽誰勇敢?萬一有什麼不測,就會成為天下人的笑話。”孫權只好承認錯誤,說自己年輕不懂事。不過他心裡仍然痒痒的,就讓人專門做了一個射虎車,比較安全,但有時候老虎還是會撲到車前,孫權就拿手敲虎頭,高興得要命。張昭每次勸諫,年輕的孫權總是笑而不答,可見嚴肅的老臣和年輕的君主之間代溝相當嚴重。

有實無名的江東丞相

老臣子和年輕氣盛的君主之間最大的一次分歧,出現在赤壁之戰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大敵當前,江東集團內部分成了兩派。一派以張昭等老臣為首.謹慎小心,主張向曹操妥協,不要惹事生非,另一派以周瑜和魯肅等少壯派將領為首,主張拚死一戰。孫權表面上在兩派之間求平衡,實際上傾向於少壯派,後來被諸葛亮說服與劉備結成聯盟,竟然殺得號稱八十萬人的曹軍大敗。這在張昭的人生中,是一次重大的失誤,也是老成持重的老臣子和少壯君主矛盾的必然走向。

不過張昭一向忠直,孫權也並不因為他走保守路線就認為他有投曹的心思。張昭也仍然以長輩之姿屢次勸諫孫權,不怕惹孫權討厭。孫權常常在武昌釣台和群臣喝酒取樂,喝得醉醺醺的,命人拿水澆大醉的大臣,說:“令兒喝個痛快,除非誰喝醉了掉在水裡才算完。”張昭本來就生得威風凜凜,這會兒更是板起了面孔,走到外面自己車裡端坐著生氣。孫權派人請他回來,說:“大家一塊取樂,老先生何故生氣啊?”張昭回答說:“以前紂王酒池肉林喝到天亮,也說是取樂呢!”一句話說得孫權很沒面子,只好撤了酒席。孫權畢竟不如孫策,嘴上雖沒說什麼,也依從了張昭的勸諫,心裡還是對張昭的耿直有所不滿。

後來曹丕篡漢後,冊封孫權為吳王,應當設定一名丞相,百官都認為非張昭莫屬,不料孫權卻說:“國家現在正處於多事之秋.丞相這個職位職責非常繁重,不算是個美差,別把老臣子給累壞了。”第一任丞相孫邵去世後,群臣再次公推張昭,孫權還是說:“丞相這個職位太累人了,張老先生的脾氣這么硬,很容易得罪人,這樣對他不好。”最終也沒有讓張昭當上丞相。其實張昭早已經做了一個丞相應該做的事情,忠心耿耿,盡心盡力,孫權卻始終吝於給他一個名分。

越老越辣的姜

孫權稱帝的時候,大宴群臣,稱讚周瑜功勞最大。張昭正要表示祝賀,孫權說:“要是當年依了張老先生的計策,這會兒我已經在要飯了。”說得張昭汗流浹背,沒多久就告老還鄉了。這話正是孫權始終不拜張昭為相的重要原因,孫權始終沒忘記當年張昭的主和路線。其實以張昭的剛正不阿,絕非一個苟且偷生、貪慕虛榮的小人,他當時的考慮是天下連年戰亂,生靈塗炭,況且強弱懸殊,若能歸順漢室,早日統一天下,也不失為一件造福百姓的大好事。不過顯然這種思路絕無可能被雄心勃勃、要稱霸一方的孫權所接受,他因而遭孫權在大庭廣眾之下嘲笑。張昭身上的知識分子的剛直獨立精神中,也混合著一部分知識分子的迂闊,不擅長玩弄權術、取悅君主。

張昭被孫權弄得心灰意冷,把自己手上的事務交接完畢,被孫權封了個輔吳將軍、婁侯的稱號,就回家鄉養老去了。閒著沒事,又有一肚子學問,於是就專事學問,寫作《春秋左氏傳解》、《論語注》。

張昭雖然回家做學問了,老脾氣還是不改,反倒老而彌堅。孫權偶而召見他,張昭還是聲色俱厲,有什麼說什麼。孫權的旨意被張昭駁回後,很是生氣,隔了好長時問也沒召見他。後來蜀國使臣來東吳,口才鋒利,東吳百官都說不過他。孫權這時想起張昭來了,嘆氣說:“要是張老先生在這兒,哪裡輪得到蜀國這小子亂講話?”第二天特地去看張昭。張昭也是厲害角色,不見他,搞得孫權只好跪在那兒請罪。張昭才說我看在太后把你託付給我的份上原諒你。倔老頭和任性皇帝之間的拉鋸戰,也算是頂精彩的戲碼。

差點被孫權燒死

老頭張昭和孫權之間的拉鋸戰有一次差點鬧出人命。公元232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曹魏,向遙遠的東吳示好求援。孫權就派人去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張昭力勸不可。孫權跟他反覆爭論,張昭反而越來越固執,孫權氣得半死.手按自己的佩刀說:“吳國士人進宮的時候拜見我,出宮的時候拜見你,我對你也算是仁至義盡了!但是你每次總在大家面前駁回我的意思,不給我面子,我真怕自己會控制不住殺了你!”張昭平靜地凝視了孫權許久,才說:“我知道你不會聽我的話,我一再愚忠,是因為太后駕崩前,把我叫到床前,讓我輔佐你。”說著老淚縱橫。孫權把刀扔到地上,和張昭對泣。

不過孫權還是堅持己見,派使者前往遼東,張昭很氣憤,在家裡稱病不去上朝。孫權大怒,派人用土封了張家大門。沒想到張昭居然在裡頭也用土封了自家大門,弄得孫權一點辦法也沒有。可見要論脾氣強硬,薑還是老的辣,孫權還真不是張昭的對手。

後來公孫淵果然如張昭預言的那樣,殺了吳國使者,孫權悔悟,好幾次派人去張家慰問道歉,張昭還是堅持不肯上朝。孫權沒辦法,只好親自到張家門口叫他,張昭說自己病得厲害。這哪兒像名重一方的老臣和稱霸江東的君主呢,倒像兩個鬧脾氣的老頑童。於是孫權放火燒張家大門恐嚇張昭,張昭索性關了二門。孫權只好滅了火,還好他沒有頭腦發昏,不然就會重演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悲劇。孫權可憐兮兮地在張家大門口等了半天,張昭的兒子們才把倔老頭從床上扶起來,孫權趕緊把他接到宮裡,拚命道歉,張昭這才恢復了上朝。這樣看來,孫權倒還不失為一位願意承認錯誤的明君。

張昭相貌威嚴,孫權常說:“我從來不敢和張老先生亂講話。”東吳上下,他最敬畏張昭。張昭才學兼備,壽命很長,活了八十一歲。孫權親自素服主持他的喪禮,料想孫權自少年起由長輩張昭輔佐,經過長時間的鬥氣,此時應該像失去了父親一樣悲痛吧!吳國上下一直尊稱張昭為“仲父”,也就是叔叔,張昭的去世使吳國人民也像失去了親人一樣難過。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