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簡介 他是怎么死的?

 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定興縣)人,初唐四傑之一,“王楊盧駱”,他雖然排名第三,在民間的聲望卻很高,古來生不逢時的詩人多的是,但像他這樣悲劇的,還真是少有。

 

盧照鄰簡介 他是怎么死的?他二十多歲時,在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七子——當時封為鄧王的李元裕的幕下任典簽一職唐朝的典簽其實也就是王爺家的文案秘書,抄抄寫寫。但是鄧王與其他人不同,他家的藏書量非常之高,誇張的說是有好幾個五車,盧照鄰得到這個職位之後,是很開心的,工作輕鬆,還能在閒暇時間看看書,研究書理,學富五車不敢自誇,但是鄧王倒經常誇他是“我們家的司馬相如,”可見,他的文學涵養已經積累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但是呢,樹倒彌孫散,在積累知識十年之後,大概三十歲左右的樣子,鄧王病死了,且這個鄧王沒有子嗣,王府的家丁僕從之類的都散的散,走的走,冷清一片,盧照鄰沒有雄厚背景,就隨便找人謀了個四川新都縣尉的官職,但是在這個位置上,盧照鄰做得並不開心,官小,有點看不上,且做的事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什麼昨天王家的鴨被偷了,前天文家的牛被一個二愣子給殺了拿去賣了……

 

於是,在任期滿了之後,盧照鄰也就沒準備繼續做下去,當即決定溜溜達達,看看風景。但是時運不濟,他染上了嚴重的風疾,也就是古代人常說的麻風病,手指斷裂,四肢潰瘍,鼻部塌陷,這時候他才四十歲,在古歐洲地區也有這種病,不過都是被判為不治之症,甚至還專門開闢了一個小島來隔離這群病人。

 

在得這病之前,他溜達時遇見了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子,姓郭,這是一位美麗多情的川妹子。駱賓王寫過一首題為《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的詩,敘述盧照鄰離開四川回到洛陽之後郭氏對他的思念之情。然而他們相戀沒多久,盧照鄰就離開了四川,就是因為得了麻風病,回洛陽尋醫問藥去了。

 

但是麻風病這種難治之症,不僅因為難治,還因為藥材貴,而被人們視為洪水猛獸,盧照鄰吃了許多藥都不見結果,直至吃了丹砂,才有點起色。但是丹砂價值不菲,一兩就須兩千文。沒錢,用劣質丹砂,藥效不佳,還有副作用。於是盧照鄰就寫詩求藥,引起了孫思邈老先生的注意,親自為他免費治病,但是孫思邈對這個病症也沒什麼辦法,只有減輕痛楚,而且孫思邈得經常去給皇帝看病,就不能時時照料盧照鄰。

 

看日漸衰老的孫思邈,盧照鄰也不好意思再打擾這么一位好心的高齡老人,就回鄉養病去了,但由於長期服用丹砂,回鄉後不久,他的雙腳萎縮,一隻手也殘廢了,盧照鄰生不逢時,高宗時代崇尚吏治,他專攻儒業;武則天時推崇法治,他信奉黃帝老子的無為學說;後來朝廷屢次徵召提拔賢士,他已經成了殘廢,可悲可嘆。

 

他甚至直接提前叫人給自己修了一座墳墓,日常就躺臥在墓穴之中,等待死去。盧照鄰可以說是初唐四傑中最長壽的,卻長壽得令人心疼,他最後二十年,前十年求醫問藥,後十年,準備等死。朝廷在變好,但是他卻沒有能力再繼續入仕,最後實在忍受不了病痛殘疾的折磨,決定一死了之,進入墳墓,嘗試將自己給活埋,但是沒成功,殘疾的身軀令他刨土都艱難,最後拖著半邊都已經麻木的身體,一頭扎進了那條名叫潁水的大河。他的《釋疾文》一文中寫了他的蒼白自白:“余羸臥不起,行已十年,宛轉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連蜷;不學邯鄲步,兩足鋪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多少人都還記得他的《長安古意》一詩中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早期名作,寫得聲色並茂,然而臨死前卻一口氣寫了篇《五悲》的騷體文,感慨自己的一生為天命所控,“悲夫,事有不可得而已矣!是以古之聽天命者,飲淚含聲而就死。”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