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神秘懸棺歷史現象揭秘(2)

據巫山縣誌記載,古代人死之後。“於臨江高山半助龕鑿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樞,彌高者以為至孝。”過去巫山一帶民間有這樣的說法,老人在未死時,自己選好一個岩洞作為葬地,命小輩營造,死後就能及時安葬。這些營造懸棺葬地的人,是用“放虹”(即用繩索自山頂懸盪而下)的辦法,進岩洞做好地基。然後再將棺村化整為零,一塊塊吊下來,在岩洞裡就地再安裝成。待人死了,就將屍體和隨葬品分別用同樣的“放虹”方法,懸放下來,安置在棺中。巫山某些地方至今仍保留有生前預營墓地風俗,也許能說明這種解釋有一些可信處。

三峽神秘懸棺歷史現象揭秘

這種“放虹”,可放300至500米長。由於繩索是用葛麻加細篾、皮條搓就的,故不易磨損和被飛禽猛獸咬斷。巫山一帶的農民到岩壁上採藥,大都用這種辦法。過去有的人以為懸棺中有金銀財寶,就“放虹”盪下去,見棺材裡無非是一具屍骸加上一些竹木器皿,便一扔了之,破壞了不少懸棺。

懸棺是一種帶有傳奇色彩的葬俗,是我國重要的民族文化遺蹟。古代人為何要將棺材懸置高山絕壁上,也為眾人猜疑而多年未獲解答的歷史之謎。目前,對古人實行懸棺也有數種解釋:一說是借音“高棺(官)”,以使子孫後代顯貴;一說是保護先人屍體,不讓人獸侵犯;再一說是實行懸棺的民族過著遊獵生活,隨山而居,沿山而葬。總之,有關懸棺歷史的研究剛剛開始,懸棺之謎有待全面揭開。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