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晚,大韓民國第一至第三任總統(1875年出生)
1965年7月19日
李承晚
李承晚(이승만, Syngman Rhee, 1875年3月26日-1965年7月19日)
號雩南,大韓民國 舊稱 南韓 第一至三任總統(1948年-1960年)。原名李承龍。
1875年生於韓國黃海道平山郡。自稱是朝鮮王朝皇族的旁系後裔(朝鮮太宗李芳遠長子讓寧大君第十六世孫)。幼年入私塾學習漢字和儒家經典。
1887年應試未中。
1894年進入美國衛理公會在漢城(首爾)創辦的教會學校——培才學堂就讀。在這裡,青年李承晚學會了英文,並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和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影響。畢業後的李承晚迅速投入社會活動,參加了“獨立協會”並擔任韓國第一家近代報紙《獨立新聞》的英文版主筆。
1897年,李承晚因抨擊時政和鋒芒畢露的改革思想被捕入獄。在獄中,勤奮的李承晚編撰了韓國歷史上第一部《韓英字典》。
1898年因陰謀廢除王位和推翻政府的嫌疑被捕,並被判死刑。翌年減為終身監禁。
1904年8月出獄後,李承晚在教會的資助下赴美國留學,先後就讀於喬治.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
1911年在普林斯頓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在美國榮膺博士頭銜的韓國人。
1912年曾短暫回國,以傳教的名義鼓吹獨立思想,被日本殖民當局驅逐出境。此後,李承晚僑居美國夏威夷,在當地僑民中積極從事獨立運動,成為聲名煊赫的獨立運動領袖。李承晚
1919年,韓國的民族主義者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遠在美國的李承晚被缺席選為臨時政府總統,隨即代表臨時政府赴法國向巴黎和會遞交韓國獨立請願書。之後,李承晚曾赴上海宣誓就任臨時總統,旋因與臨時政府其他成員不和,被聚集在中國的年輕一代朝鮮民族主義者趕下領導崗位,遠走美國。從此一直在美國從事獨立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極力要求同盟國允許朝鮮獨立。
1933年在紐約同奧地利人弗蘭西斯卡·端娜結婚。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回到朝鮮,70歲的李承晚回到漢城。
1948年大韓民國(南韓)成立,隨著溫和派的主要領袖被暗殺,他新組成的政黨在南韓的選舉中獲勝。當選為首任總統。1952、1956和1960年連選連任,其中1960年鬧出與死人競選的笑話。他實行獨裁統治,不容許人民反對他的政治綱領,清洗國民議會,宣布反對他的進步黨為非法,並以叛國罪名處死進步黨領袖。他執掌市長、鄉長和警察局長的任命權。儘管實行獨裁政策,他在1956年卻未能阻止反對黨領袖當選為副總統。
李承晚堅持反共第一主義路線,極度好戰,以“北伐統一”為號。1950年爆發韓戰,戰時肆意處決“政治犯”,
1960年韓國學生舉行“四.一九”民主大示威時傷亡甚眾,因而民眾紛紛要求李承晚下野。國民議會一致投票支持這一要求。1960年4月26日,李承晚發表下野聲明,從而結束持續12年之久的獨裁統治,再度流亡美國夏威夷。1965年7月病死於夏威夷,享年90歲。
韓國把李承晚執政的十二年時期稱為“第一共和國”。
1950年6月7日,北韓領導人金日成向朝鮮半島南北人民發出呼籲,要求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鮮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並且號召為此目的於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開協商會議。6月11日,北韓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韓國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被韓國政府逮捕。韓國虎林大隊卻在此時滲透到了朝鮮一側的邊境內。
南方的領袖李承晚卻主張“武力北進”,“軍事統一”,觀點與金日成截然相反。李承晚在韓戰前,曾參與暗殺了韓國近代國父金九先生。
李承晚的太太是奧地利維也納實業家Donner的三女Francesca Do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