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訓詁學家段玉裁的故事 如何評價段玉裁?

段玉裁是清代訓詁學大家,一生清貧度日,潛心著學,為後人留下《說文解字注》、《六書音均表》、《經韻樓集》等著作,對中國的音韻學、訓詁學和校勘學具有深刻影響。

段玉裁生在江蘇一個非常普通的耕讀之家,因為家中世代讀書,父親為塾師,所以段玉裁自幼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雖然家庭清貧,但是段家自古就有“不耕硯田無樂,不撐鐵骨莫支”的祖訓。所以段玉裁的個人品質是很讓人讚賞的,歷史上就流傳有許多關於他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深入認識到這個訓詁學家。

科舉失利,流落北京期間,段玉裁曾經拜著名的經學大師戴震為師,跟隨戴震學習。段玉裁本身就出身貧寒,科舉失利之後,雖然經人介紹在京都任教,但是生活依然貧困潦倒,甚至有時會出現衣食難繼,無米為炊的情況。段玉裁生活艱難,卻從不忘學習,甚至將全副精力放入其中,使其恩師戴震十分感動。

戴震感動之餘,也想為自己這個努力的弟子做些什麼,於是便將自己半年的酬金借給段玉裁維持生計。段玉裁感念恩師的雪中送炭,時刻銘記恩師恩情。這份感恩一直到他八十多歲的時候,只要提到戴震的名字,仍然立即恭敬的垂手而立。每到初一十五的時候,也還會拿出戴震的手札重新誦讀。

清代訓詁學家段玉裁的故事 如何評價段玉裁?從乾隆三十五年開始,段玉裁開始入仕為官,雖然官位不高,但是到底是地方父母官。政治和官場,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十分黑暗的。貪官污吏,貪污腐敗,自古有存。清朝乾隆年間,雖然是一片盛世呼聲,但是貪污的官員也絕對不少。段玉裁在為官期間,卻一直秉承著清廉為官,公正為民的原則,始終不曾觸及底線。

在四川富順任知事期間,在沱江有一位土豪富紳姓趙,人稱趙財主。有一天他派人給段玉裁送了兩個箱子,這個箱子自然不是一般的箱子。一個箱子中裝有五百兩白銀,另一個箱子則裝了三十丈上好的綢緞。這是明晃晃的賄賂,目的是希望段玉裁為其五百畝的耕地和八百畝的山林減免賦稅。趙財主原本以為此事非常簡單,畢竟他送的錢財不少,很少有人不動心的。可惜的是他遇見的是段玉裁,段玉裁當即拒絕,不留餘地。此事流傳開來,此後段玉裁“鐵骨支貧”的名聲可以說是有口皆碑。

民間曾經流產有一句話,叫做“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由此可見官場的黑暗。許多地方官員在上任之時,清貧如洗,但是等到十年辭官,卻常常家財萬貫,經常要用十幾架牛車馬車來拉運。

段玉裁在乾隆盛世為官,等到他辭官之時,帶走了七十二個沉甸甸的箱子。許多人看在眼裡,饞在心裡。要是一般人也就眼饞看看,但是把腦袋拴在褲腰上的強盜則不僅僅是看著了。

在段玉裁歸鄉途中,十幾個強盜趁著夜黑風高,將段玉裁的箱子全部拉走,洗劫一空。這沒什麼稀奇的,稀奇的是等到第二天這伙強盜又將箱子原封不動的給送回來了。這又是怎么回事兒呢?

原來強盜搶了箱子興沖沖的回到寨中,打開箱子一看,裡面不是什麼金銀珠寶,全是一箱箱沉甸甸的書。這些強盜都被段玉裁的兩袖清風感動了,於是這才有了原物奉還之事。

這件事情雖然只是流傳民間,並不能確定是否真有其事,但是段玉裁一生清貧卻是真實的事情。他年老居住在江蘇,生活清貧,一心都撲在了撰寫《說文解字注》中,最後在疾病貧苦中去世。

通過這些故事,段玉裁這個人在大家的眼裡應該已經有了一個比較真實具體的形象。不僅民間對段玉裁評價很高,很多和他處在同一時期的學者都表達了對段玉裁的尊重和敬佩。

訓詁二王的王念孫高度讚揚段玉裁,說他:“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若膺死,天下無讀書人矣!”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