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在政治上不得志 孔子最後怎么死的

生於禮崩樂壞的年代,道德淪喪綱紀失常,沒有任何人有義務出面撥正亂世搖擺的天平,大可以坐視不管任由這世道發展。孔子卻敢為人先,源自 內心的正義和操守,他覺得自己有義務為天下受苦的百姓做點什麼。於是,他踏上周遊列國的征途。

孔子為什麼在政治上不得志 孔子最後怎么死的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孫,畏懼宋大夫華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魯國。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紇,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紇 於顏氏女野合生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便誕生了,自古聖賢皆寂寞,孔子作為一個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以及思想家,學識淵博,奔走一世, 譽滿天下。逐漸成為了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教學子以”仁義“。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 、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相傳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在民間,孔子的地位就是聖人,世人皆稱其為孔聖人,他被 後世人頂禮膜拜,被供奉於高堂之上。如此熱衷政治,且被後來中國的政治人物奉為偶像的孔子,在政治上卻終生不得志,為什麼他的一生在政治 上如此不得志?

仔細分析可能與當時的環境和孔子所宣傳的思想有關。我們先來看環境,孔子的學說本身無關好壞對錯,全看放在什麼時代,西周時期,周天子保 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 諸侯並起,天下動盪。禮崩樂壞的年代,國家之間都想著如何能夠吞併其他諸侯,而成為中原的霸主,國家間兼併征伐不斷,君王需要的是實用性 的人才為國家提供實用性的建設意見。因此,管仲、商鞅、張儀等人能夠在諸侯國混得很好,因為他們的主意或是學說都切實可行,並不是孔子的 學說沒有用,只是儒家學說多言教,教化之說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見效的,它需要很長久的時間,一點一點滲入到日常人們的生活中,所以孔子的學 說比起其他縱橫家的學說,競爭力要小很多。

我們再來看看孔夫子的思想主張。孔子思想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 治國之道。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 做人準則。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太平時代,孔子的學說可能會對一個國 家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在戰國時期,孔子的儒家學說,說起來好聽,但是無法讓國家富強,非亂世之學。

孔子從政經歷豐富,官職也不可謂不高,但是在官場卻屢屢受挫,大權在握時曾得意忘形,有學生曾善意提醒過他:”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 。“孔子辯解:”成為人生人,還是可以高興一下嘛。“他執政期間,找機會殺了當年與他辦學時有矛盾的少正卯,也說明他心胸比較狹窄。再看 他在衛國的情況,他曾數進數出衛國,反覆無常,每次來都振振有詞,離開時候又數落衛國一番,衛靈公曾經很賞識他,但他輕慢的態度一度打壓 了衛靈公的熱情,最終對孔子連同他的學說失去了興趣。

從孔子一生中的主要從政經歷看,他之所以遭受挫折,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在政治、個人性格及政治能力方面都存在著重大的”缺陷“,而這種” 缺陷“使他沒有能力在現實政治體系中發揮作用,既使有機會他也抓不住,最終讓他的理想以失敗告終。

起起伏伏,跌跌宕宕,週遊了各大諸侯國的孔子,又重新回到了魯國這個起點。此時的孔子已經68歲,他推行了一生的儒家學說沒有收到良好的效 果,不被諸侯國採納,反而受到了冷落,他有些苦悶有些迷茫,但是他從沒有放棄過自己的信仰,繼續踐行自己的理想。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 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魯國上空一顆思想巨星悄然隕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