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泉通暗甃瀉清溪,倒影風亭翼瓦齊。
借問披襟聆漱玉,何如擐甲聽征鞞。
相過底厭時揮麈,獨坐應須日杖藜。
信美那知非我里,倚欄歸路已都迷。
詩詞問答
問:《德升尚書賦溪風亭二首以題為韻顧風字某已先作別賦溪字一首》的作者是誰?答:綦崇禮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綦崇禮的名句有哪些?答:綦崇禮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齊韻
參考注釋
倒影
倒立的影子
風亭
亭子。 唐 朱慶餘 《秋宵宴別盧侍御》詩:“風亭弦管絶,玉漏一聲新。” 宋 王安石 《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之一:“風亭把盞酬孤艷,雪徑回輿認暗香。” 清 黃景仁 《感舊雜詩》:“風亭月榭記綢繆,夢裡聽歌醉里愁。”
翼瓦
謂屋瓦整齊鋪列,如鳥翼相覆。 唐 杜甫 《子規》詩:“峽里 雲安縣 ,江樓翼瓦齊。”
借問
敬辭,用於向別人詢問事情;請問
借問酒家何處有?
披襟
(1).敝開衣襟。多喻舒暢心懷。 戰國 楚 宋玉 《風賦》:“有風颯然而至,王廼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 宋 張景星 《秋日白鷺亭》詩:“開樽屏絲竹,披襟向蕭籟。” 清 杜岕 《張大育頭陀抱琴來同孟新聽彈》詩:“一曲《塗山操》,披襟此日過。”
(2).指衣衫破爛,把衣襟拖掛下來。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二:“那些壯丁們在每一個人身上穿著一件衛生衣……大框小洞,帶片披襟,甚至有的一邊袖筒短了一截。”
(3).亦作“ 披衿 ”。猶披心。謂推誠相與。《晉書·周顗傳》:“ 伯仁 總角於東宮相遇,一面披襟,便許之三事,何圖不幸自貽王法。”《藝文類聚》卷五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臨海伏府君集>序》:“與君道合神遇,投分披衿。” 唐 杜甫 《奉贈盧五丈參謀琚》詩:“入幕知 孫楚 ,披襟得 鄭僑 。” 清 陳盟 《與親友話舊》詩:“所願故鄉歸有路,披襟重話再生歡。”
漱玉
謂泉流漱石,聲若擊玉。語本 晉 陸機 《招隱詩》:“山溜何泠泠,飛泉漱鳴玉”。 唐 劉長卿 《過包尊師山院》詩:“漱玉臨丹井,圍碁訪白雲。” 唐 方乾 《敘龍瑞觀勝異寄於尊師》詩:“夜溪漱玉常堪聽,仙樹垂珠可要攀。”
何如
(1) 如何,怎么樣
今日之事何如。——《史記·項羽本紀》
誠好惡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則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勝過或不如
與其強攻,何如智取
擐甲
穿上甲冑,貫甲。《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宋書·建平王宏傳》:“至於邊城舉燧,羽驛交馳,而望其擐甲推鋒,立功閫外,譬緣木求魚,不可得矣。” 清 姚鼐 《出塞》詩:“連營鼓角夜星環,擐甲弓刀曉露閒。”
相過
(1).謂太陽過赤道內外各二十三度半。《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過也。” 杜預 註:“二分日夜等,故言同道。二至長短極,故相過。” 楊伯峻 註:“ 談遷 《國榷》引 明 李天經 曰:‘太陽行黃道中線,迨二分而黃道與赤道相交,是為同道。二至則過赤道內外各二十三度,是謂相過。’”
(2).互相超越。《管子·治國》:“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文子·自然》:“如此即萬物一齊無由相過。” 宋 蘇軾 《儒者可與守成論》:“德既無以相過,則智勝而已矣。”
(3).互相往來。《商君書·兵守》:“故曰慎使三軍無相過,此盛力之道。” 漢 張衡 《西京賦》:“若夫 翁伯 、 濁 、 質 、 張里 之家,擊鐘鼎食,連騎相過, 東京 公侯,壯何能加!” 唐 韓愈 《長安交遊者贈孟郊》詩:“親朋相過時,亦各有以娛。”
揮麈
揮動麈尾
抱琴不暇撫,揮麈無由停。——歐陽修《和聖俞聚蚊》
獨坐
(1).一個人坐著。舊題 漢 李陵 《答蘇武書》:“獨坐愁苦,終日無覩。” 唐 王維 《竹里館》詩:“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清 方文 《宛陵雨中訪蔡四芹溪》詩:“與其獨坐愁心煩,何如赤腳著短褌。”
(2).專席而坐。亦謂驕貴無匹。《後漢書·宣秉傳》:“ 光武 特詔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並專席而坐,故京師號曰‘三獨坐’。”《後漢書·宦者傳·單超》:“其後四侯轉橫,天下為之語曰:‘ 左 回天, 具 獨坐, 徐 臥虎, 唐 兩墯。’” 李賢 註:“獨坐言驕貴無偶也。”
(3). 唐 人因《後漢書·宣秉傳》中“三獨坐”之事,遂以“獨坐”為御史中丞別名。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兼太僕卿充隴右節度使》詩:“通籍微班忝,周行獨坐榮。”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 李 尋為獨坐,三臺肅畏,而升相府。”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宅名標榜官稱……中丞為獨坐,為中憲。”
應須
(1).應當;應該。 唐 杜甫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 宋 張孝祥 《念奴嬌》詞:“人物應須天上去,一日君恩三接。”《老殘遊記》第十回:“你既明白這個道理,應須知道好即是壞,壞即是好,同那月球的明暗,是一個道理。”
(2).一應所需。《資治通鑑·唐肅宗至德元載》:“以御史中丞 裴冕 兼左庶子, 隴西郡 司馬 劉秩 試守右庶子……應須士馬、甲仗、糧賜等,並於當路自供。”
杖藜
(1).謂拄著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莖堅韌,可為杖。《莊子·讓王》:“ 原憲 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 唐 杜甫 《暮歸》詩:“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 宋 蘇軾 《鷓鴣天》詞:“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開牖有時邀月入,杖藜到處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護國 《贈張駙馬斑竹柱杖》詩:“此君與我在雲溪,勁節奇文勝杖藜。” 宋 秦觀 《寧浦書事》詩之五:“身與杖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 明 孫仁孺 《東郭記·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諳盡江湖味,執青青杖藜。”
知非
(1).五十歲的代稱。《淮南子·原道訓》:“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謂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過失。後因以“知非”稱五十歲。 唐 白居易 《自詠》:“誠知此事非,又過知非年。” 宋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余自少 陸機 作賦之二年,至過 蘧瑗 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 清 鈕琇 《觚賸·除夜覘士》:“﹝ 陳楚產 ﹞齒踰知非,始補弟子員。”
(2).省悟以往的錯誤。 唐 趙嘏 《東歸道中》詩之一:“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 寧調元 《東蛻庵三什》:“北瘦南肥各迥然,知非遙想待他年。”
倚欄
亦作“ 倚闌 ”。憑靠在欄幹上。 唐 趙嘏 《宿靈岩寺》詩:“倚欄香徑晚,移石 太湖 秋。” 宋 周邦彥 《一落索》詞:“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 清 安夏 《雜興》詩:“有竹深藏屋,無花強倚闌。”
歸路
歸途;往回走的道路
孩子們在大樹林裡越走越遠,終於迷失了歸路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德升尚書賦溪風亭二首以題為韻顧風字某已先原文_德升尚書賦溪風亭二首以題為韻顧風字某已先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