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伯達兄赴嘉禾原文
我生三十餘,憂患恰半生。
飄零萬里外,偶存三弟兄。
去去復遠別,朔風催客征。
相看各華發,豈免兒女情。
五載臥箕潁,分甘一廛氓。
嗟哉生理拙,口腹不解營。
各逐升斗仕,彈冠愧淵明。
誰知三徑荒,聊代十畝耕。
我政牛馬走,君乃簿書嬰。
壯心已灰槁,焦芽不復萌。
莊舄偶懷越,嗣宗求步兵。
行藏本無意,簪組鴻毛輕。
脫去西風塵,江山照人清。
扁舟五湖月,千里為蓴羹。
行著下下考,願辭赫赫名。
青衫道旁吏,時哉那可爭。
詩詞問答
問:送伯達兄赴嘉禾的作者是誰?答:蘇過
問:送伯達兄赴嘉禾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蘇過的名句有哪些?答:蘇過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庚韻
參考注釋
我生
(1).我之行為。《易·觀》:“六三:觀我生進退。” 孔穎達 疏:“我生,我身所動。” 朱熹 本義:“我生,我之所行也。”
(2).生我者。指母親。《後漢書·崔駰傳》:“豈無 熊僚 之微介兮?悼我生之殲夷。” 李賢 註:“我生,謂母也。”
三十
(1).數詞。十的三倍。《詩·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左傳·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於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2).指三十歲。《穀梁傳·文公十二年》:“丈夫三十而娶。” 南朝 梁簡文帝 《戲贈麗人》詩:“自矜心所愛,三十侍中郎。” 唐 崔灝 《贈王威古》詩:“三十羽林將,出身常事邊。”
(3).指三十年。 唐 權德輿 《古興》詩:“人生大限雖百歲,就中三十稱一世。”
憂患
憂慮、禍患
生於憂患。——《孟子·告子下》
半生
人生的一半,半世
飄零
(1) (花葉等)凋謝脫落;飄落
黃葉飄零
(2) 比喻漂泊流落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濟部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弟兄
(1) 弟弟和哥哥
親弟兄
(2) 也用作朋友之間的稱呼
去去
越去越遠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宋· 柳永《雨霖鈴》詞
遠別
離別到很遠的地方去。 漢 蘇武 《詩》之二:“黃鵠一遠別,千里顧徘徊。” 唐 杜甫 《遠懷舍弟穎觀等》詩:“積年仍遠別,多難不安居。”《醒世姻緣傳》第七五回:“最是傷情將遠別,一篇咒駡送行詩。”
朔風
北風
朔風厲嚴寒,陰氣下微霜。——三國 魏· 阮籍《詠懷》
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清· 袁枚《祭妹文》
相看
親自觀看(多用於相親)
明日接迎春家去住兩日,以備人家相看。——《紅樓夢》
華發
斑白的頭髮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兒女情
指男女或家人之間的恩愛感情
箕潁
箕山 和 潁水 。相傳 堯 時,賢者 許由 曾隱居 箕山 之下, 潁水 之陽。後因以“箕潁”指隱居者或隱居之地。 南朝 宋 謝靈運 《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徐幹》詩序:“少無宦情,有 箕 潁 之心事,故仕世多素辭。” 唐 元稹 《表夏》詩之二:“心到物自閒,何勞遠 箕 潁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宋朝雜記下》引 宋 了宗 《滿江紅》詞:“三尺鱸魚真好膾,一瓢春酒宜閒飲,問此時,懷抱向誰論?惟 箕 潁 。” 清 王戩 《秋日游白茅寺次少陵韻》:“身尚依 迦葉 ,足真踐 箕 潁 。”參見“ 箕山之節 ”。
分甘
《後漢書·楊震傳》“雖有推燥居溼之勤” 李賢 注引《孝經·援神契》:“母之於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居溼,絶少分甘。”本謂分享甘美之味,後亦以喻慈愛、友好、關切等。《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少好學篤義。 陳國 陳融 、 陳留 濮陽逸 、 沛郡 蔣纂 、 廣陵 袁迪 等,皆單貧有志,就 瑁 游處, 瑁 割少分甘,與同豐約。”《舊唐書·肅宗紀》:“問安靡闕,視膳無違;及同氣天倫,聯華棣萼,居嘗共被,食必分甘。” 清 方文 《重至姑孰訪王希文》詩:“君昔來江岸,分甘餉我親。”
一廛
(1).古時一夫所居之地。《周禮·地官·遂人》:“上地,夫一廛,田百畮,萊百畮。” 孫詒讓 正義:“古制田百畮而中有廛,因謂百畮之地為一廛。”《孟子·滕文公上》:“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2).泛指一塊土地,一處居宅。 唐 柳宗元 《柳長侍行狀》:“無一廛之土以處其子孫,無一畝之室以聚其族屬。” 宋 范成大 《南徐道中》詩:“若有一廛供閉戶,肯將篾舫換柴扉?”
嗟哉
嘆詞。 漢 馬援 《武溪深行》:“滔滔 武溪 一何深,鳥飛不度,獸不敢臨,嗟哉 五溪 兮多毒淫。”《後漢書·耿弇傳論》:“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唐 韓愈 《嗟哉董生行》:“嗟哉 董生 朝出耕,夜歸讀古人書,盡日不得息。”
生理
(1) 生物機體的生命活動和各個器官的機能
生理特徵
(2) 生存的希望
此去萬無生理
(3) 生計
長大成人,各務生理
(4) 活計;職業
你會做些什麼生理
(5) 生意;買賣
生理比前日盛
口腹
指飲食
口腹之慾
不解
(1).不能解開;不能分開。《楚辭·九章·哀郢》:“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漢 枚乘 《七發》:“ 楚苗 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明 李贄 《過桃園謁三義祠》詩:“誰識 桃園 三結義,黃金不解結同心。”
(2).不能解救;不能和解。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向使 郭隗 倒懸而王不解,臨難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 柳青 《狠透鐵》:“有時甚至因為正直更被一部分人深惡痛絕,好象結了不解之仇。”
(3).不止;不罷休。《漢書·五行志上》:“歸獄不解,茲謂追非,厥水寒, * 。”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謂釋有罪之人而歸無辜者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七:“男家送去一床嗶嘰被,女家不要,非得麻花被不解。”
(4).不懂,不理解。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唐 李白 《月下獨酌》詩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 李筌 注《陰符經》,至‘禽獸之制在氣’經年不解,夢烏衣人教之,遂通其義。” 余開選 《獅子》:“‘你要幹啥?’ 王天明 不解地問。”
不懈怠。《詩·大雅·假樂》:“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
升斗
(1).容量單位。十合為升,十升為斗。《漢書·律曆志上》:“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三國志·魏志·常林傳》:“ 林 乃避地 上黨 ,耕種山阿。當時旱蝗, 林 獨豐收,盡呼比鄰,升斗分之。”
(2).比喻微薄的薪俸。《漢書·梅福傳》:“秩以升斗之祿,賜以一束之帛。” 金 元好問 《自鄧州幕府暫歸秋林》詩:“升斗微官不療飢,中林春雨蕨芽肥。” 郁達夫 《和馮白樺重至五羊城原韻》:“升斗微名成底事,詞人身世太淒涼。”
(3).借指少量的米糧、口糧。 唐 韓愈 《論鹽法事宜狀》:“或從賒貸升斗,約以時熟填還。”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紅玉》:“生歸,瓮無升斗,孤影對四壁。” 李廣田 《哀念朱自清先生》:“職業上的薪俸不足以維持一家的生活,為了升斗所需,於是也就不得不快寫,不得不多寫了。”
(4).借指酒。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 宋 楊萬里 《中秋月長句》詩:“先生舊不論升斗,近來畏病不飲酒。”
彈冠
(1).彈去冠上的灰塵;整冠。《楚辭·漁父》:“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王逸 註:“拂土芥也。”
(2).多用以表示喜慶或敬肅等。 宋 蘇軾 《借前韻賀子由生第四孫斗老》詩:“今日散幽憂,彈冠及新沐。”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贊序》:“予乃彈冠拭目,拜而窺之,宿素志心,於是併遂。”
(3).比喻相友善者援引出仕。 晉 葛洪 《<抱朴子>自敘》:“內無 金 張 之援,外乏彈冠之友。”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七:“ 唐 襄陽 孟浩然 ,與 李太白 交遊。 玄宗 徵 李 入翰林。 孟 以故人之分,有彈冠之望,久無訊息,乃入京謁之。” 王闓運 《上曾總督書》:“故人朝升而良友彈冠,時相夕貶而黨與並空。”
(4).指為官。 北齊 顏之推 《古意》詩:“十五好詩書,二十彈冠仕。” 宋 陸游 《憶昔》詩:“早知虛起彈冠意,悔不常為秉燭游。”參見“ 彈冠相慶 ”。
淵明
深遠明達。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劉後主志》:“非淵明弘鑒,則中興之業,何容易哉?”
三徑
亦作“ 三逕 ”。 晉 趙岐 《三輔決錄·逃名》:“ 蔣詡 歸鄉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 求仲 、 羊仲 從之游。”後因以“三徑”指歸隱者的家園。 晉 陶潛 《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 唐 蔣防 《題杜賓客新豐里幽居》詩:“退跡依三逕,辭榮繼二 疏 。” 宋 蘇軾 《次韻周邠》:“南遷欲舉力田科,三徑初成樂事多。”《花月痕》第十五回:“旁邊掛著一副對聯是:一簾秋影淡於月,三徑花香清欲寒。”
牛馬走
(1).舊時自謙之辭。《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 司馬遷 再拜言。” 李善 註:“走,猶僕也……自謙之辭也。” 宋 梅堯臣 《八日就湖上會飲呈晏相公》詩:“紅頰誰使歌,公憐牛馬走。” 宋 蔡襄 《和答孫推官久病新起見過》:“去年大暑過 京口 ,唯子見過牛馬走。”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下走》:“ 應劭 曰:‘下走,僕也。’…… 司馬遷 與 任安 書稱‘太史公牛馬走’,牛馬走即下走也,上稱官名,下則自謙之詞。或解為太史公之牛馬走,則迂而鑿矣。”
(2).謂像牛馬般奔波勞碌。 唐 李宣遠 《近無西耗》詩:“自憐牛馬走,未識犬羊心。”《明史·文苑傳三·何良俊》:“ 良俊 居久之,慨然嘆曰:‘吾有 清森閣 在海上,藏書四萬卷,名畫百籤,古法帖彝鼎數十種,棄此不居,而僕僕牛馬走乎?’遂移疾歸。” 景耀月 《讀史感言》詩:“所學一以失,終身牛馬走。”
簿書
(1).記錄財物出納的簿冊。《周禮·天官·小宰》“八曰聽出入以要會” 漢 鄭玄 註:“要會,謂計最之簿書。” 宋 蘇軾 《謝秋賦試官啟》:“方將區區於簿書米鹽之間,碌碌於塵埃箠楚之地。” 清 劉大櫆 《乞捐輸以待周急引》:“其取息幾何,其已用及未用幾何,登之簿書,歲終會計。”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他說:上官如雲,過客如雨,簿書如山,錢穀如海,朝夕趨陳檢點,尚恐不及,苦哉!苦哉!”
(2).官署中的文書簿冊。《漢書·賈誼傳》:“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之間,以為大故。” 唐 李紳 《宿越州天王寺》詩:“休按簿書懲黠吏,未齊風俗昧良臣。” 明 李東陽 《再哭體齋迭見慰哭子韻》:“山斗正懸天下望,簿書長繞病中身。” 清 李漁 《慎鸞交·譎諷》:“憲駕經臨,自當遠接,只因簿書碌碌,致失郊迎,多有得罪。”
壯心
宏大的志願;壯志
壯心不已
灰槁
見“ 灰心槁形 ”。
焦芽
(1).枯焦的幼芽。佛教喻不能萌生無上道心的人。 南朝 梁 蕭統 《講席將畢賦三十韻》:“八水潤焦芽,三明啟羣目。” 隋煬帝 《寶台經藏願文》:“所資甘雨,用沃焦芽。”
(2).泛喻不堪造就者。 清 黃宗羲 《<明儒學案>序》:“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於一途,使美厥靈根者,化為焦芽、絶港。”
嗣宗
三國 魏 阮籍 的字。“竹林七賢”之一。 唐 杜甫 《示侄佐》詩:“ 嗣宗 諸子姪,早覺 仲容 賢。”參見“ 七賢 ”。
步兵
(1) 以徒步作戰進行訓練、武裝和裝備的兵種
(2) 徒步行軍和打仗的士兵
行藏
指出處或行止。常用以說明人物行止、蹤跡和底細等
數問其行藏。——《元史·楊奐傳》
無意
(1) 沒有做某件事的願望
對此無意深究
(2) 不是有意的
無意中說出了心裡話
簪組
(1).冠簪和冠帶。 唐 王維 《留別丘為》詩:“親勞簪組送,欲趁鶯花還。”
(2).借指官宦。《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四》:“偽宰相 鄭珏 等一十一人,皆本朝簪組,儒苑品流。” 宋 蘇軾 《寄劉孝叔》詩:“高蹤已自雜漁釣,大隱何曾棄簪組。” 明 李東陽 《張侍御世用藏山水圖歌》:“吾生早覺簪組累,十年邱壑成膏肓。”
鴻毛
鴻雁的毛,比喻極輕
脫去
(1).逃走;擺脫。《史記·晉世家》:“ 頃公 乃與其右易位,下取飲,乃得脫去。” 唐 韓愈 《忽忽》詩:“忽忽乎余未知生之為樂也,願脫去而無因。” 宋 曾鞏 《與王深甫書》:“方其險阻艱難之時,常欲求脫去而卒無由。”
(2).脫掉。《水滸傳》第七四回:“ 燕青 、 李逵 起來,問店小二先討湯洗了面,梳光了頭,脫去了裡面衲襖,下面牢拴了腿綳護膝。”《萬花樓》第三四回:“當即卸下盔甲,脫去征袍。”
風塵
(1) 比喻旅途的艱辛勞累
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杜甫《贈別賀蘭銛》
風塵僕僕
(2) 比喻紛亂的社會或漂泊江湖的境況
風塵知己
(3) 舊指娼妓生涯
淪落風塵
江山
江河和山嶺,指國家的疆土或政權
江山如此多嬌
江山險固。——《資治通鑑》
江山如畫。——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扁舟
小船
一葉扁舟
扁舟尋釣翁。——唐· 李白《還山留別金門知己》
五湖
(1).古代 吳 越 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註:“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註:“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別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盪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 張守節 正義:“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馬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註:“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蓴羹
用蓴菜烹製的羹。《晉書·陸機傳》:“嘗詣侍中 王濟 , 濟 指羊酪謂 機 曰:‘卿 吳中 何以敵此?’答云:‘千里蓴羹,未下鹽豉。’時人以為名對。”《說郛》卷十九引 宋 曾三異 《因話錄·蓴羹》:“‘千里蓴羹,未下鹽豉。’世多以淡煮蓴羹,未用鹽與豉相調和。非也!蓋末字誤書為未, 末下 乃地名, 千里 亦地名。此二處產此二物耳。其地今屬 平江郡 。” 清 金農 《聞喜縣中早發》詩:“脯臘膎胰非不飽,未免秋風颳面思蓴羹。”
蒓羹:蓴菜做的羹。 唐 張志和 《漁父歌》:“ 松江 蟹舍主人歡,菰飯蒓羹亦共餐。” 宋 周邦彥 《驀山溪》詞:“玉簫金管,不共美人游,因箇甚,煙霧底。獨愛蒓羹美。”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二次大失敗》:“ 張翰 在 西晉 齊王炯 的幕下,因秋風起而思食 江 東蓴羹,因而離開了 齊王 。”
下考
(1).科舉考試或官吏考績列為下等。《北史·杜銓傳》:“﹝ 正玄 ﹞ 隋 開皇 十五年舉秀才,試策高第。曹司以策過左僕射 楊素 ,怒曰:‘ 周 孔 更生,尚不得為秀才,刺史何忽妄舉此人?可附下考。’” 宋 張栻 《斜川日雪觀所賦》詩:“政拙甘下考,智短空百憂。”
(2).考察臣下。《韓非子·揚權》:“主上不神,下將有因。其事不當,下考其常。” 陳奇猷 集釋:“常,謂常例。此謂臣下為事有不當者,而法令又無其文,則以常例考之。”
赫赫
顯赫的樣子
赫赫乎可象也。——明· 劉基《賣柑者言》
青衫
青色的衣衫;黑色的衣服。古代指書生
江州司馬青衫濕。——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旁吏
在左右的官吏。《新唐書·陸贄傳》:“旁吏承寫不給,它學士筆閣不得下,而 贄 沛然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