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松山原文
穆家峪北拖橫山,乃自其左見梵宇。
行行從右過山陰,高下喬松列岩岵。
地勢使然順成蹊,設尋捷徑翻成阻。
一川禾黍綠如油,炎以晅之實栗普。
老農鞠𦜕笑道旁,此幸信同我與汝。
詩詞問答
問:九松山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九松山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五十九
參考注釋
梵宇
佛寺。《梁書·張纘傳》:“經法王之梵宇,覩因時之或躍;從四海之宅心,故取亂而誅虐。” 唐 宋之問 《登禪定寺閣》詩:“梵宇出三天,登臨望八川。”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小生是 西洛 貧儒,四海遊學歷州府,至 蒲州 ,因而到梵宇。”《老殘遊記》第二回:“﹝ 老殘 ﹞到了 鐵公祠 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 千佛山 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
行從
(1).侍從,跟隨。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引 唐 曹松 詩曰:“追游若遇三清樂,行從應妨一日春。”《新唐書·百官志四上》:“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大朝會行從,則受黃質甲鎧,弓矢於衞尉。”
(2).引申指順從。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 鶯鶯 為惜己身,不行從著亂軍。”
(3).隨從人員。 唐 穀神子 《博異志·李全質》:“行從等面如死灰,信轡委命而行。” 宋 梅堯臣 《觀楊之美畫》詩:“雙驂推軛如畏遲,行從冠服多威儀。”
山陰
山坡背陰的一面;山的北側
高下
指高低、優劣(用於比較雙方的水平)
兩個人的技術不分高下
喬松
(1).高大的松樹。《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喬松,隰有游龍。” 漢 馬融 《廣成頌》:“陵喬松,履脩樠;踔攳枝,杪標端;尾蒼蜼,掎玄猨;木產盡,寓屬單。” 明 沉鯨 《雙珠記·人珠還合》:“特俾絲蘿,得附喬松。”
(2).古代傳說中 王子喬 和 赤松子 的並稱。兩人均為傳說中的仙人。《戰國策·秦策三》:“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授之,必有 伯夷 之廉,長為 應侯 ,世世稱孤,而有 喬 松 之壽。”《三國志·魏志·董昭傳》:“居有 泰山 之固,身為 喬 松 之偶。”《三國演義》第一○二回:“但存忠孝節,何必壽 喬 松 。”
地勢
地面高低起伏的形勢
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宋· 沈括《夢溪筆談》
使然
使其如此;使它變得這樣。《韓詩外傳》卷十:“王不見夫 江 南之樹乎?名橘樹之 江 北,則化為枳。何則?地土使然爾。” 宋 王安石 《秋枝如殘人》詩:“歲行誰使然,好殺豈天意。”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九:“詩有音節清脆,如雪竹冰絲,非人間凡響,皆由天性使然,非關學問。” 孫犁 《秀露集·悼念李季同志》:“這不足為怪,是有很多原因,也可以說是有很多條件使然的。”
順成
(1).謂順理而成功。《左傳·宣公十二年》:“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 杜預 註:“今 彘子 逆命不順成,故應否臧之凶。” 楊伯峻 註:“凡行事,順其道而行以有成則為善。”
(2).順承天施而成功。《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坤則順成,星軒潤飾。” 李善 註:“《韓詩》曰:‘淑女奉順坤德,成其紀綱。’”按,此比喻皇后順承帝皇以成功。
(3).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禮記·郊特牲》:“四方年不順成,八蜡不通,以謹民財也。” 孔穎達 疏:“謂四方之內,年穀不得和順成熟,則當方八蜡之神,不得與諸方通祭。” 唐 劉禹錫 《為京兆韋尹謝許折糴表》:“伏以聖明在上,風雨應時。順成之年,穀糴常賤。”《金史·孝友傳序》:“然以 唐 虞 之世,‘黎民阻飢’不免以命 稷 ,‘百姓不親、五品不遜’不免以命 契 ,是以知順成之不可必,猶孝友之不易得也。”
(4).順序成章。指樂音流暢。《禮記·樂記》:“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 孔穎達 疏:“君上如寬裕厚重,則樂音順序而利諧動作,故民皆應之而慈愛也。” 孫希旦 集解:“順成者,以順而成。”
(5). 元 朝郊祀樂章名。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元史五·禮樂志三》:“亞終獻酌獻,仍有舊曲,改名《肅寧》。注云:‘舊名《順成》。’”
(6). 三國 魏 女官名。《三國志·魏志·后妃傳序》:“ 魏 因 漢 法,母后之號,皆如舊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損…… 文帝 增貴嬪、淑媛、脩容、順成、良人。”
捷徑
近便的小路;喻不循正軌,貪便圖快的做法;喻速成的方法或手段
終南捷徑
一川
(1).一條河流。《漢書·溝洫志》:“獨一川兼受數河之任。”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贛水》:“ 豫章水 出 贛縣 西南而北入 江 ,蓋控引眾流,總成一川。”
(2).一片平川;滿地。多用於形容自然景色。 唐 杜甫 《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詩之一:“平地一川穩,高山四面同。” 宋 賀鑄 《青玉案》詞:“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元 趙顯宏 《滿庭芳·耕》曲:“耕田看書,一川禾黍,四壁桑榆, * 也有歡娛處,莫説其餘。”
禾黍
(1).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後漢書·承宮傳》:“後與妻子之 蒙陰山 ,肆力耕種,禾黍將孰,人有認之者, 宮 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 宋 曾鞏 《送程公闢使江西》詩:“袴襦優足徧里巷,禾黍豐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由草料的恐慌,發生了芻秣的栽培;由芻秣的栽培,更發明了禾黍的種植。”
(2).《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宗周 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後以“禾黍”為悲憫故國破敗或勝地廢圮之典。 唐 許渾 《金陵懷古》詩:“楸梧遠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宮。” 宋 蘇軾 《南都妙峰亭》詩:“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擒嚭》:“千載 吳 宮皆禾黍。嘆故國已無望。” 清 周實 《重九偕吹萬天梅亞希哲夫石子平子諸子過明故宮謁孝陵有作》詩之一:“松楸抱恨依殘日,禾黍傷心賦變風。”
老農
年老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長久而經驗豐富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