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趙子明原文
宛丘有佳士,夙抱希世珍。
連城稱趙璧,明月產西秦。
精光射長虹,呵護多鬼神。
奈何早不售,掩泣徒悲辛。
魚目翻見賞,燕石混其真。
連城與明月,沉埋氣未伸。
鬱勃陳蔡間,至寶難終湮。
會當獻天府,臨朝設九賓。
君其重自愛,毋慚抱璞人。
詩詞問答
問:贈趙子明的作者是誰?答:佘翔
問:贈趙子明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佘翔的名句有哪些?答:佘翔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真韻
參考注釋
宛丘
地名。古 宛丘 地為 春秋 時 陳 都, 秦 置 陳縣 , 隋 開皇 初改稱 宛丘縣 , 清 為 淮寧縣 ,即今 河南 淮陽縣 。傳縣東南有 宛丘 ,高二丈,但久已平沒,不可考。《詩·陳風·宛丘》:“子之湯兮, 宛丘 之上兮。”即指此丘。一說,四方高中央低為宛丘。參閱《詩·陳風·宛丘》 毛 傳。
佳士
品行或才學優良的人。《三國志·魏志·楊俊傳》:“同郡 審固 、 陳留 衞恂 ,本皆出自兵伍, 俊 資拔奬致,鹹作佳士。” 唐 司空圖 《二十四品·典雅》:“玉壺 * ,賞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宋 蘇軾 《寄周安孺茶》詩:“ 鹿門 有佳士,博覽無不識。” 明 方孝孺 《贈瑄蘊中序》:“其論議理而節,達而不浮,翩翩乎佳士也。”《重論文齋筆錄》卷一引 清 毛奇齡 《題悅我軒》詩:“佳士不恆遇,垂老嘆積薪。”
希世
(1) 世上少有
樂官傳視曰:“希世之珍也”。——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迎合世俗;迎合統治者的意志
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漢書·董仲舒傳》
連城
(1).指毗鄰的諸城。《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 * ,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後漢書·朱祐景丹等傳論》:“亦有鬻繒屠狗輕猾之徒,或崇以連城之賞,或任以阿衡之地。” 宋 趙蕃 《施衢州除浙西提刑以詩寄餞》之二:“俾公按連城,此責亦重矣。” 清 王士禛 《蘭溪丞徐君殉節詩》:“連城大帥豎降旛,獨有微官死報恩。”
(2). 戰國 時, 趙惠文王 得 和氏 璧, 秦昭王 寄書 趙王 ,願以十五城易璧。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後以“連城”指 和氏 璧或珍貴之物。 唐 歐陽詹 《瑾瑜匿瑕賦》:“終酬九年之積,不損連城之美。” 宋 趙蕃 《次韻徐季純見貽》:“ 鄭 人之璞 周 死鼠,昧者自謂懷連城。” 明 袁宗道 《刻<文章辨體>序》:“今天下人握夜光,家抱連城,類憚於結撰,傳景輒鳴。” 明 陳子龍 《酬李司馬萍槎先生》詩:“久瞻樞府重 明光 ,投我連城雲錦章。”
趙璧
見“ 趙氏璧 ”。
明月
(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幾時有
(2) 指夜明珠
西秦
(1).指 秦國 。以其地處西方,故稱。《文選·張衡<西京賦>》:“是時也,並為彊國者有六,然而四海同宅, 西秦 豈不詭哉!” 呂延濟 註:“言六國皆為 秦 並而居之,豈不異哉!”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之七:“故 田光 伏劍於 北燕 , 公叔 畢命於 西秦 。”
(2).指 關中 陝西 一帶 秦 之舊地。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脫跡違難,披榛來洎,改策 西秦 ,報辱北 冀 。” 清 吳偉業 《吳門遇劉雪舫》詩:“長戈指北闕,鼙鼓來 西秦 。”
(3). 晉 時十六國之一。 淝水 之戰後, 陝西 鮮卑族 乞伏國仁 據 枹罕 稱大單于;弟 乾歸 據 金城 ,稱 秦王 ,史稱“西秦”。在今 甘肅 西南部。431年為 夏 所滅。
(4).琴曲名。《文選·嵇康<琴賦>》:“進《南荊》,發《西秦》,紹《陵陽》,度《巴人》。” 呂向 註:“《南荊》、《西秦》、《陵陽》、《巴人》,並曲名。”
精光
(1) 一無所有
吃得精光
(2) 光輝
明甲有精光
長虹
(1) 虹霓
(2) 喻指拱形長橋
呵護
(1).呵禁衛護,使侵凌者不得近。 唐 李商隱 《驪山有感》詩:“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 宋 范成大 《小峨眉》詩:“降 商 訖 周 謹呵護,磬氏無敢加鐫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薛慰娘》:“女在墓,為羣鬼所凌, 李翁 時呵護之。” 聞一多 《文學的歷史動向》:“詩,它一面對主流盡著傳統的呵護的職責,一方面仍給那些新花樣忠心的服務。”
(2).指(神靈)庇護,保佑。 宋 侯寘 《水調歌頭·題法華台》詞:“山鬼善呵護,千載照層巒。”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羣感佛力呵護,香火日盛。” 孫中山 《倫敦被難記》第四章:“以是而予知禱告之誠……以是而予知上帝固默加呵護者也。”
鬼神
(1).鬼與神的合稱。《易·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禮記·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 孔穎達 疏:“鬼神得其饗者,謂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韓愈 《原鬼》:“無聲與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夫古人作書垂後……亦鑒及後人之無賴,故徐引其機,以待有心者之自為覺悟,庶不蹈妄傳之戒,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靈、精氣。《史記·五帝本紀》:“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 張守節 正義:“鬼之靈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記·五帝本紀》:“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張守節 正義:“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雲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人之精氣謂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傳·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見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實嘉賴之,豈唯寡君?”《孝經·感應》:“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註:“事宗廟能盡敬,則祖考來格。”
(4).指形體與精靈。《禮記·禮運》:“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孔穎達 疏:“鬼謂形體,神謂精靈。《祭義》云:‘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體精靈相會,然後物生。”
(5).古代指天地間一種精氣的聚散變化。《易·繫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韓康伯 註:“盡聚散之理,則能知變化之道。” 孔穎達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為,但極聚散之理,則知鬼神之情狀也。”後世哲學家多以陰陽之變、氣的往來屈伸解釋“鬼神”。 漢 王充 《論衡·論死》:“鬼神,陰陽之名也。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程頤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跡也。 張子 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愚謂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神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朱子語類》卷三:“鬼神只是氣,屈伸往來者氣也。”
奈何
(1) 怎么辦
無可奈何
(2) 如何
奈何不禮
不予我城奈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3) 又
且為之奈何。
奈何取之盡錙銖。(錙銖(zīzhū ),古代重量單位,一銖等於二十四分之一兩,六銖為一錙,喻微小。)—— 唐· 杜牧《阿房宮賦》
奈何飲於酒肆。——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4) 懲治;對付
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不售
(1).賣不出去。《詩·邶風·谷風》:“既阻我德,賈用不售。” 鄭玄 箋:“如賣物之不售。” 唐 柳宗元 《鈷鉧潭西小丘記》:“ 唐氏 之棄地,貨而不售。” 宋 秦觀 《謝王學士書》:“每觀今時偶變投隙之士,操數寸之管,書方尺之紙,無不拾取青紫為宗族榮耀,而己獨碌碌抱不售之器以自濱於飢寒。”
(2).指嫁不出去。 漢 劉向 《列女傳·齊鍾離春》:“﹝ 鍾離春 ﹞年四十無所容入,衒嫁不售……謂謁者曰:‘妾, 齊 之不售女也。’” 唐 杜甫 《負薪行》:“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咨嗟。” 唐 李商隱 《無題》詩之四:“東家老女嫁不售,白日當天三月半。”
(3).指考試不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賈奉雉》:“ 賈奉雉 , 平涼 人。才名冠一時,而試輒不售。”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王樹勛》:“ 樹勛 幼入京應試,不售。”
(4).不能實現。《文選·張衡<西京賦>》:“挾邪作蠱,於是不售。” 薛綜 註:“售猶行也,謂懷挾不正道者,於是時不得行也。”
(5).沒有應驗。《資治通鑑·漢武帝元鼎五年》:“ 五利 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售,坐誣罔,腰斬。”
掩泣
掩面而哭
重聞皆掩泣。——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悲辛
悲痛辛酸
魚目
(1).魚的眼珠子。《尚書大傳》卷一下:“東海:魚須、魚目。”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自連珠以下,擬者間出。 杜篤 、 賈逵 之曹, 劉珍 、 潘勖 之輩,欲穿明珠,多貫魚目。” 唐 李白 《鞠歌行》:“玉不自言如桃李,魚目笑之 卞和 恥。” 胡先驌 《詩別蕭叔絅燕京》:“碔砆魚目徵上選,遺珠棄璧空晶瑩。”參見“ 魚目混珠 ”。
(2).淚眼。 唐 李賀 《題歸夢》詩:“勞勞一寸心,燈花照魚目。” 董懋策 註:“魚目,淚目也。” 王琦 匯解:“魚目有珠,故以喻含淚珠之目。”
(3).相傳鰥魚眼睛終夜不閉,舊稱無妻曰鰥,故詩文中多以魚目用為無偶獨宿或不娶之典。 清 金農 《短睡十韻》:“長袖善舞更擅曲,行雲行雨迷 陽臺 ……斯須拱揖遽別去,依舊獨眠魚目開。”
(4).駿馬名。《漢書·西域傳贊》:“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四駿馬名也。”
(5).俗以湯未煮沸者為盲湯,初沸稱蟹眼,漸大稱“魚目”,也稱魚眼。 唐 陸羽 《茶經·煮》:“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
見賞
賞識我;被賞識。 唐 朱灣 《箏柱子》詩:“知音如見賞,雅調為君傳。” 宋 王安石 《石竹花》詩之二:“車馬不臨誰見賞,可憐亦解度春風。”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下》:“前人名著,見賞後來,往往略其全篇,誦其精要。”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六篇:“ 陸賈 雖稱説《詩》《書》,顧特以辯才見賞。”
燕石
(1). 燕山 所產的一種類似玉的石頭。《山海經·北山經》“北百二十里,曰 燕山 ,多嬰石” 晉 郭璞 註:“言石似玉,有符彩嬰帶,所謂 燕 石者。”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聖水》:“ 聖水 又東,逕 玉石山 ,謂之 玉石口 。山多珉玉 燕 石,故以玉石名之。” 清 談遷 《故宮賦》:“卜我 郟鄏 ,重拓帝城。神木自效, 燕 石相迎。”
(2).《太平御覽》卷五一引《闕子》:“ 宋 之愚人得 燕 石於 梧臺 之東,歸西藏之,以為大寳。 周 客聞而觀焉,主人端冕玄服以發寳,華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盧胡而笑曰:‘此 燕 石也,與瓦甓不異。’主人大怒,藏之愈固。”後以“燕石”喻不足珍貴之物。 晉 葛洪 《抱朴子·吳失》:“樂天任命,混一榮辱,進無悅色,退無戚容者,固有伏死乎瓮牖,安肯沽衒以進趨,揭其不貲之寳,以競 燕 石之售哉!” 唐 李白 《贈範金鄉》詩之一:“我有結緑珍,久藏濁水泥。時人棄此物,乃與 燕 石齊。”石,一本作“ 珉 ”。 清 胡鳳丹 《重刻<日損齋筆記>序》:“以視碔砆 燕 石,車載斗量,無所短長輕重者,其貴與賤之相去何如也。”
(3).用為自謙凡庸之詞。 晉 郭璞 《<方言>序》:“余少玩雅訓,旁味《方言》,復為之解。觸事廣之,演其未及,摘其謬漏,庶以 燕 石之瑜,補琬琰之瑕,俾後之瞻涉者,可以廣寤多聞爾。” 唐 包佶 《酬於侍郎湖南見寄十四韻》:“ 楚 材欣有適, 燕 石愧無功。” 宋 蘇軾 《九日邀仲屯田為大水所隔以詩見寄次其韻》:“漫遣鯉魚傳尺素,卻將 燕 石報瓊華。”
(4).指 燕然 石。 唐 李商隱 《行次昭應縣道上送戶部李郎中充昭義攻討》詩:“早勒勛庸 燕 石上,佇光綸綍 漢 庭中。” 馮浩 箋註:“《後漢書》: 竇憲 大破北單于於 稽落山 ,遂登 燕然山 ,刻石勒功,令 班固 作銘。” 唐 霍總 《塞下曲》:“豈要銘 燕 石,平生重武威。”參見“ 燕然石 ”。
鬱勃
(1).鬱結壅塞。《周禮·春官·典同》“弇聲鬱” 漢 鄭玄 註:“弇則聲鬱勃不出也。” 清 黃景仁 《聞龔愛督從河南歸》詩:“知君懷古意鬱勃,乃使 黃河 一綫盤君胸。” 錢鍾書 《圍城》八:“ 鴻漸 鬱勃得心情象關在黑屋裡的野獸,把牆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著出路。”
(2).形容氣勢旺盛或充滿生機。《鬼谷子·權篇》“怒者妄動而不治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註:“怒者鬱勃,故妄動而言不治也。” 明 許承欽 《夏仲自正覺寺游佛峪》詩:“龍神氣鬱勃,勢欲呼雷風。”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精神鬱勃,莫可制抑。”
(3).茂盛,繁盛。 漢 應瑒 《楊柳賦》:“攄豐節而廣布,紛鬱勃以敷陽。” 明 黃密 《豐城安汊看梅同徐時浚》詩:“叢竹鬱勃深,村樓列舊畚。”
(4).形容迴旋貌。 唐 顏真卿 《魏夫人仙壇碑》:“每至忌辰,則風雨鬱勃,直入室內, 玄室 聞而駭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三》:“晨起,濃雲猶鬱勃,惟東方已開。”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卷一:“灰上隔砂選香蒸之,歷半夜,一香凝然,不焦不竭,鬱勃氤氳。”
至寶
特別稀有的珍寶
竟把普通景泰藍當成了至寶
會當
該當;當須。含有將然的語氣。《藝文類聚》卷五四引 三國 魏 丁儀 《刑禮論》:“會當先別男女,定夫婦,分土地,班食物,此先以禮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 桓道恭 ﹞常自帶絳綿繩,箸腰中, 玄 問此何為?答曰:‘公獵,好縛人士,會當被縛,手不能堪芒也。’” 宋 楊萬里 《古路》詩:“會當揮蝥弧,一笑封鯨鯢。” 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倘復紛紜,會當犧牲老屋。”
天府
天然的府庫,比喻物產富饒
天府之土。——《三國志·諸葛亮傳》
臨朝
指帝王親臨朝廷處理政事
九賓
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延引上殿
設九賓。——《戰國策·燕策》
設九賓於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設九賓禮於庭。
自愛
(1)
(2) 愛自己
(3) 寧願將愛戀指向自己而不指向他人
(4) 對自己的幸福或利益的關心
(5) 愛護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名譽
抱璞
(1). 春秋 時, 楚 人 卞和 獻璞玉於 厲王 ,玉工說:“石也。” 厲王 以 和 為誑,斷其左足。 武王 時復獻之,又以為石,斷其右足。 文王 即位, 和 抱璞哭泣於 楚山 之下,淚盡繼之以血。 文王 乃使玉工剖其璞,得美玉。見《韓非子·和氏》。後因以“抱璞”喻懷才不遇。 漢 東方朔 《七諫》:“ 和 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晉書·應詹傳》:“四門開闢,英彥鳧藻,收春華於京輦,採秋實於巖藪,而 泓 抱璞 荊山 ,未剖 和 璧。”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贈處》:“雙璧產 荊山 ,望如虹,氣如煙,悠悠抱璞空流怨。” 郁達夫 《雜感》詩之一:“俊逸靈奇宰相才, 卞和 抱璞古今哀。”亦作“ 抱玉 ”、“ 抱璧 ”。 漢 王充 《論衡·講瑞》:“美玉隱在石中, 楚王 、令尹不能知,故有抱玉泣血之痛。” 宋 梅堯臣 《汝南江鄰幾雲鄎南並淮浮光山有張隱居故江有慕之作予輒次其韻》:“且奉采蘭養,應無抱玉啼。” 明 何景明 《種麻篇》:“斷金俟同志,抱玉難自宣。” 明 王錂 《春蕪記·說劍》:“自笑投珠,誰憐抱璧雙刖。”
(2). 戰國 齊宣王 欲用 顏斶 , 斶 辭曰:“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斶 願得歸。”見《戰國策·齊策四》。後因以“抱璞”指保持本色,不為爵祿所惑。 漢 蔡邕 《釋誨》:“僕不能參跡於若人,故抱璞而優遊。” 宋 王禹偁 《聖人無名賦》:“惟澹惟默,固抱璞以含章;不識不知,豈命氏而考姓。”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贈趙子明原文_贈趙子明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